《圣经》
【推荐理由】在我看来,用任何语句赞美这部经典都是徒劳的。数年来,它一直高居世界图书发行排行榜的榜首,是流传最广、读者最众的“智慧之书”。古代中国喜欢用“不能增减一字”来形容文学作品凝练之态的登峰造极,而那些被列举出来的作品却无一堪此盛名。想必人类是无法造出这样的文字的,能将语词运用到这般出神入化的只能是神自己,这是神的语言。
在西方社会,《圣经》的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畴,其教义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力遍及哲学、政治、经济、制度、伦理、法律、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若要给当今世界的主流文明寻一个根源,必是《圣经》;若要给西方文学的整体样貌寻一个蓝本,也必定是《圣经》。无论你是否笃信上帝,时常翻读《圣经》,总会使你倍感喜悦、充满力量。
《卡拉马佐夫兄弟》
【推荐理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内容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有各种极点存在――恶的极点,贪欲的极点,痛苦的极点,爱的极点。在动荡变化的情节中,这些极点被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中,这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陀氏这个常年被癫痫折磨、躯体佝偻的先知,站在火堆之前,感受着旷野之上无边的恐怖。他那痛苦、绝望的眼神观望着这熊熊的火焰,他听到了在火焰深处发出异端撕心裂肺的惨叫,终于用颤抖的手为我们现代人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
“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因素存在于每个国度的任何一个角落,卡拉马佐夫们的灵魂,只能在旷野流浪,注定要经历悲苦与焚烧。
《乡关何处》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如果错过将无比遗憾的好书。这本书自从今年五月份出版以来,就广受关注,好评如潮。在我的“关注灵魂之事”的阅读谱系里,《乡关何处》一书是最新收获的惊喜。这是一本血泪之书,悲壮之书,拷问良知之书,惊心动魄之书。
野夫以厚重的文字、史家的笔法,为我们描摹了一个个遭遇悲惨、经历传奇而又光彩照人的生命。中国人对于苦难一向有着巨大的承受力,为了活着,甚至可以忍受一切屈辱。但野夫记录下的这些人物表明,我们不仅要倔强地活着,而且要倔强地活出生命的尊严与高贵。这是用不屈的魂魄所叩响的生命的最强音。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
野夫想通过这些文字,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乡、故人和故事。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既让我们羞愧,也让我们自豪。他们不仅见证了时代,而且穿越了时代,并让我们重新正视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真正的精神家园所在。写作由此成为一种自我救赎和对抗堕落的方式,野夫为中国散文立下了新的标杆。
《曼陀罗》
【推荐理由】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阴谋。卡利马科被贵妇人卢克蕾佳的美貌和品行所迷。在无赖食客的精心策划及修士、仆人、女方母亲的串通下,他假扮医生,利用那位迂腐丈夫的望子心切,欺骗卢克蕾佳喝下宣称可以怀孕的曼陀罗药水。随后卡利马科又扮成被捉的流浪汉,以“吸走体内毒素”名义与卢克蕾佳同床,如愿俘虏了对方的肉体和芳心。他们表面维持名誉,私下继续通奸,只有尼洽老爷蒙在鼓里。
马基雅维利承认善恶需要区分,但他更关心正义如何实现。在他看来,德性就是能力,正义离不开权衡,为了善好的结局可以不择手段,但最关键的,是当事各方包括被骗者本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正义蕴含着欺骗,真理没必要戳破,马基雅维利为我们开出的是喜剧的药方。
《思想录》
【推荐理由】这本书曾经陪伴我度过一个寂寞的冬季,并影响到我的思考和写作方式。天才帕斯卡只活了39岁,却在科学和思想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透过帕斯卡或沉潜深思、或电光石火的思想记录,我们看到了理性和信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帕斯卡认识到人性的不堪以及人的生存状况的可悲,但也看到只有思想才能成就人的伟大。他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加高贵,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对于生死爱恨的洞察令人惊叹,他带我们理解人生中的每一个矛盾,并从而理解了幸福本身。他告诉我们,人类是宇宙中光荣的垃圾,“如果根本就没有幽晦,人类也就根本不会感到自己的腐化;如果根本就没有光明,人类也就根本不会期望补救之道。”所以,人一定要和自己的心灵交朋友,并勇敢做出自己的抉择。在他看来,有些事可以证明,有些事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投入和行动。信仰没有使帕斯卡盲目,而是使他在不断的思考中找到了一条救赎的道路。
《苏格拉底的申辩》
【推荐理由】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控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败坏青年。500人陪审团以280对220票判其有罪,继而又以360对140票判他死刑。柏拉图的《申辩》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三次自辩,即无罪的辩词,要求罚款的雄辞,处死刑后的演说。苏格拉底与雅典城邦的冲突,代表了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正义的成就,有赖于德性的培育。哲学家之所以能承担这样的使命,是因为他可以践行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精于修辞,求仁得仁,成功挑衅法庭判处自己死刑,却让雅典陷入了不义的尴尬。苏格拉底不相信眼泪,他对真理和正义充满虔诚的热爱,却缺乏对政治本身的同情理解,无顾完美的个体正义标准可能带来的政治生活的危机。
《当法律遇见爱》
【推荐理由】本书对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进行了全新解读。李尔王拥有无上的权力,但他渴望爱,试图以法律审判来确认女儿们对自己的爱。在权力支配下公开宣示的爱,怎么可能真实呢?结果利令智昏的李尔王既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爱。
作者指出,爱不仅是特定的情感体验,爱更是一种让我们感受整个社会和政治世界的途径。这一分析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真正重要的不是将正义与爱结合在一起的野心,而在于如何妥善确定正义与爱的边界。李尔王犯了政治幼稚的错误,由于人性中固有的矛盾,我们离不开由政治秩序塑造的正义。正义与爱,分别代表理性与情感的两极,二者之间构成对抗互补的关系。其中所蕴含的苦难与幸福的张力,既是人类的宿命,也是我们自由崛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