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期 第149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07-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反抗“平庸之恶”》
新闻作者:推荐人:郭少言


作者:汉娜・阿伦特【美】
编者:杰罗姆・科恩【美】
译者:陈联营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
【推荐理由】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一位热衷于谈论革命与战争的女性,一位敢犯众怒坚持自已观点的勇者。在德国马堡大学哲学系的课堂,她从老师及情人――哲学泰斗海德格尔那里学会“思考”,从此,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不相信任何权威(包括自己的老师),并对大众的期待置若罔闻。1933年,当海德格尔在纳粹上台时,宣布就职效忠,乐观地以为德国将从此崛起,年轻的阿伦特却比中年的海德格尔更加冷静清醒,她毅然离开深爱的老师和德国。当然,做为一名犹太人,她是从法国的集中营中逃出来的。她与丈夫――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因里希来到美国,她所任教的美国大学课堂,从此座无虚席,年轻的学生沉浸在她独立的思想中,不眨眼地聆听着那些对革命、战争、极权的深刻看法。1951年,被称为“大师杰作”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使她获得政治哲学界的瞩目,认为可以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著作相媲美。随后,《人的境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黑暗时代的人们》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大人物。
在犹太人法庭对纳粹军官艾希曼的审判事件中,汉娜・阿伦特从民族、历史、公众意识等等语境中抽身,站在看待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观察玻璃房中受审的艾希曼。她发现艾希曼真的是一个极其平庸的人,没有超常的智慧,没有传说中纳粹高官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特质,他吸鼻涕,用手绢擦脸,嘴角时常撇一个愚蠢的角度。当他为自己辩护时,使用的是一套纳粹官方语言系统,如“特殊处理”(意为消灭)、“疏散”(杀掉)、“最终解决”(灭绝),在执行这一系列命令时,他没有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过为什么,正像现在受审的时候,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辩护。他,只是一个忘记如何思考,如何说话的小人物,只是碰巧卷入纳粹这台杀人机器,成为一个勤勉谨慎的杀人零件。当然,在公众的眼中,他仍然是十恶不赦的恶魔。正是他将数百万犹太人一批批送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一座座毒气室。在审判现场,一些犹太人幸存者因不堪回忆往事而当场晕倒。坐在观众席上的阿伦特此行的任务是为美国《纽约客》杂志写审判文章。可想而知,此刻,全世界期待着一篇怎样的文章,那应该是胜利最终战胜邪恶大快人心的文章。
最后,阿伦特写了一篇与全世界想法相左的文章,即后来成书的《艾希曼的审判》和《反抗“平庸之恶”》。她认为,正是无数平庸的普通人参与了二十世纪最凶残的大屠杀,并敏感地指出犹太民族自身的消极性,犹太人委员会曾在屠杀中提供名单,成为杀害同胞的帮凶。此举引起轩然大波,作为一名犹太人、一个积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她让所有人失望,一生的好友至死不肯原谅她,更被许多人骂做犹奸、纳粹婊。2013年的德国电影《汉娜・阿伦特》讲述了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然而,当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同仇敌忾清算纳粹的时候,谁能冷静地思考这些令人发指的屠杀暴行为何能够有条不紊地执行,所有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有人发出命令调火车运送犹太人,有人提供运人的名单,有人管理着集中营,有人在维修毒气设备,有人打开毒气室大门,并把成批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引导进毒气室,有人打开毒气,最后,有人(通常是犹太人自己)进去抬出尸体焚烧。这一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人类自己执行,如同一群行尸走肉在尽自己的职责。基于这一点,阿伦特认为艾希曼应该以“反人类罪”起诉,而不是“反犹太罪”。她并没有为艾希曼的行为辩护,她自己也同样满意审判的结果――死刑,她只是站在人类的角度观察整桩事件的离奇。并进而发现,残酷的体制是建立在一群不会思考、不会说话的群体中,这些平庸之人甘愿坠入体制之中,并为其正常运转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体制正在做着什么事,正在剥夺着自己及同胞的什么东西,哪怕它是一台杀人机器,他们仍会默默地执行体制的每一个程序,如同大脑被格式化。当体制崩溃之后,这些醒过来的人,又有资格去清算谁呢?
电影《朗读者》的故事深受阿伦特观念影响,女主人公汉娜看起来是那么善良、美丽、平常,却曾是集中营的纳粹女军官。当人们审判清算她的时候,她没有辨称自己不识字,不知道那些指令单是将犹太人送去毒气室,她是一个文盲,却不想为自己辩护,她象一个无辜者坐在历史的泥潭中,无法洗清。这部小说及电影让女主人公用了汉娜这个名字,也许是向汉娜・阿伦特致敬。
这才是阿伦特的真正用意,她着眼的不是纳粹与犹太人的种族对立、复仇、清算,而是人类如何放弃自我,放弃责任,坠入无法思考与判断的可怕深渊。阿伦特这一思想所成之书的中文版书名较煽情《反抗“平庸之恶”》,而英文原版是《责任与判断》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是的,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疯子,可是为什么会有几十万不疯的正常人在协助他完成杀人机器的工作。甚至,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思考的大师也宣布效忠纳粹。可见,在一个非正常的体制中,保有正确的判断力和责任感是多么不易!
上一代人还健在,谁能说明白,文革是怎样将上亿人变成疯子,儿女和父母划清界线,夫妻互相揭发,那些冲到前面武斗的积极分子很可能就是和平年代的先进工作者……仅仅清算几个“四人帮”能够抚平伤痛、并解释整个事件吗?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生动描绘了一个场景:村民对日本人的统治很服从,小孩们争先恐后等着和霭的太君路过时发糖,当日本人同意给村子粮食的时候,村民甚至高兴地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推杯换盏共叙友谊,完全忘记了国仇家恨这回事,直到最后被鬼子杀个精光。电影以喜剧呈现深刻反思,孤篇盖过全部抗日电影,仅此一部,姜文就是伟大的。
即便革命真的到来,机会就摆在眼前,民众仍然拒绝思考与判断。痞子和投机者会像阿Q一样喊叫着“同去!同去!”他们的革命理想是如何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搬回家去,这时候吴妈就嫌脚太大了,最好是先把有钱人家的少奶奶霸占了。不仅是中国的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也正是这样失败的。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一个恶魔,而是所有普通人构成的平庸之恶,德国的二战经验告诉我们,再先进的现代文明与经济富裕也无法阻挡 “平庸之恶”泛滥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