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期 第149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07-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幸有书作枕
新闻作者:文 / 杨军平


读《笑林广记》,有这样一则笑话: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以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做枕头耳。”
以书作枕,这样的事在我年少时不曾少干,为了躲避父亲的“搜查”,惊慌之下,经常把一些课外书藏在枕头之下,以为就此“高枕无忧”。实则我所藏匿的书籍皆在父亲的监控之下,所幸读的不是什么下下书,父亲也就默许了。
年少时喜欢读《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读完之后,似懂非懂。对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齐天大圣就是正义的化身,常在玩游戏时扮演孙悟空的角色,妖魔鬼怪没有打着,倒是因为“摸爬滚打”之后弄脏弄烂了衣服,为此没少挨母亲的打。后来读清代张潮《幽梦影》,才深刻体会到《西游记》原来是一本“悟书”。这本是一个佛教的故事,取自一个取经的典故,它的主角就是“悟空”。这一悟,就过了九九八十一难。西游里是一条取经路,对我们的人生而言,何尝不是一场觉悟之旅。石猴带的金箍,那是它有虚妄之心的隐喻,正是因为不能自我调整,才会惹来这外来的约束。其实我们个人都有偏执和涌动的欲望。有人顿悟了,所以求觉醒,有人看不透,所以执迷不悟。迷与悟其实在一念间。
读《出师表》,诸葛丞相为了不辜负刘备重托,明知阿斗小儿“扶不起”,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后人对其忠君爱国的精神感慨不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李密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读至此,无人不潸然泪下,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在祖母病重之际,面对晋武帝盛邀其出仕,选择了为祖母端汤送药,养老送终。拳拳孝心,出自肺腑,感天动地,是为千古传颂。
读《稼轩词》,辛弃疾在21岁便率2000余义军抗金。曾率50余人杀入几万人的敌营,擒拿叛徒,交于南宋小朝廷处置。其勇气和胆量使他名重一时。他一生主张抗金,收复故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八角连营”, 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肯同流合污,曾多次遭受佞臣谗劾,纵有一身文武艺,无法货与帝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不励精图治,收复故土。辛弃疾一生无法施展其政治抱负,壮志难酬。但是他在文学上造诣非凡,开创了豪放阔达、高旷开朗的风格,被誉为豪放派第一词人。其诸多作品被后世传颂。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是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这位曾任阿根廷图书馆馆长长达18年之久的文学巨匠在读完《庄子》之后感慨:如果人生是一场梦,那么用来暗示的最佳比喻就是蝴蝶,文学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引导一个梦。他曾经这样描绘天堂: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由于遗传病的原因,致他双目失明,这位书痴在诗中自嘲:“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绝妙的讽刺。”即使无法一览自己的“王国”,这位书痴依然很享受被图书包围的感觉。他说:“置身图书馆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每次接近图书,我会感到特别的幸福。”
书读多了,人的气质自然就改变了。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
既为读书人,久陷书海,既为读书所乐,亦为读书所困。一位青年给杨绛先生写信诉说种种困惑时,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在于想法太多,书读的太少”。读书就如同曲径通幽处见豁然开朗;读书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夜深人静之际,正是读书的好时候,从枕边抽出一册在手,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在四季中穿梭,古今神游,时而遇见孔子,时而遇见庄子,时而遇见马尔克斯,读书就是为了遇见高手。兴之所趋,何妨读到三更时。
以书作枕,一直读到陆放翁的状态:我老,但须书数卷。 (作者供职于渭玉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