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龙山遗址
陕南有个商洛市,商洛有个商州区,丹凤县有个商镇,还有座商山,在秦国变法图强的卫鞅被称为“商鞅”,一个“商”字大有来头。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帝喾高辛氏的儿子契的封地在商国,于是有了“商”这个地名。契的孙子相土发明了车,提高了运输的效率,使商这个地方的贸易兴隆,从此,商地之人从事的贩卖被称为“商业”。秦孝公将变法有功的卫鞅封于商,他从此有了新的称呼――“商鞅”、“商君”,商鞅在商地拥有十五邑,今天商洛市丹凤县的商镇是商鞅食邑的核心部分,如今看来,是一处缓坡。以丹凤旅游开发为名义,路的两边正在兴建成群的仿古建筑,依稀再现商邑昔日的繁荣。商字有了来历,而“洛”字又从何而来呢?商洛的洛南一带,西周时叫“e方”,春秋时叫“上e”、“上雒”,秦朝在此地设“上雒县”,汉称“上洛”,其县治遗址在丹凤县的古城村一带。商洛二字始自汉代,即“商”与“上洛”二地的合称。又说以境内商山、洛水而得名。
在今天商州城东龙山的前塔之下,即商州中学新建的操场一带,是一处不得了的遗址,其年代自新石器的龙山文化一直沿续到夏、商、周,直至西汉时期,这个商州人天天路过的小山坡是一部真正的历史书。特别是夏代遗存,出土了公元前四千年的玉牙璋,将礼器的历史又推前了两千年,人们看待夏朝的视野从河南渑池转移到了陕西商洛,说明位于西部的陕西已经有夏代的部落或方国存在。这一发现使前来考察的加州大学历史博士也大吃一惊。在商洛博物馆馆长刘作鹏先生的指点之下,我也攀上东龙山,于蚊虫密布的草从小径间,随手拾得几个瓦片,在酷暑中想像它们来自春秋以前的遥远时代,精神上竟有了一丝清凉的快意。据刘作鹏介绍,他们正在争取建设遗址公园,并预测届时将为商洛增加50万人的旅游客流,那么,沪陕高速是不是也将接待更多的游客呢?期待。
名利商山路
商镇南边的那座山就是商山,关于这座山,颇有名的是王贞白的《商山诗》“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诗中均提到一条名利路,这条路自商州通往河南内乡县柒於镇(一说终点在河南淅川县或西峡县),史称“商於古道”,秦汉时又叫“武关道”,唐时叫“商山路”。长安与江淮的沟通自古取道蓝田、商州,江南人从此道趋长安,谋取功名富贵,京师人则自此下江南,或赴任或游玩。白居易与元稹分别途经此道的驿站,看到好友在前面提的诗,便作一诗应和,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数度以诗相会,一唱一和,赋诗20余首。商南东11公里有座驿站,原叫“阳城驿”,后改“富水驿”,原因就是元稹、白居易、杜牧、王禹四位大诗人写诗将这驿名改来改去。历代文人墨客行旅商山,成就了一条诗歌之路。我在商洛博物馆采访时,刘作鹏馆长出示了一本飘着墨香的崭新书稿,书名是他拟定的“商於诗路”,内容是学者们搜集整理的有关这条道路的上千首古诗,这是一部诗歌写就的历史,而商於古道是一部史诗。
秦四塞之一的武关,把着东南方的门,这条关隘是秦与楚的分界,它的具体位置也随着秦楚军事势力的消长而移动。丹江河谷既是一个天然的交通通道,也必然是秦楚相争的战场,沿着丹江河谷,秦将楚一点点打出商的地盘,后来的商君十五邑乃是秦对楚旷日持久的战果。楚人虽然走了,却在商地留下与荆楚相关的地名,并沿用至今。翻过秦岭就是大荆镇,过了商州有紫荆村,商山曾被叫做“楚山”,再向东,秦豫鄂三省交界的地方,河南称为“荆紫关”,陕西湖北均叫“白浪镇”。因此,商洛这个地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秦头楚尾”。
商於古道因诗闻名青史,今天则渴望搭载旅游业的快车,丹凤县正在实施一个庞大的旅游规划,以商於古道为核心,打造“梗华古镇”“商镇古驿”“龙驹古寨”“武关古塞”。丹凤的旅游资源还不只这些,四皓故事与凤冠山石窟的艺术魅力不让商於古道。
商山皓风
古人眼中,关中南边就全都是山了,秦岭、巴山、商山,抬脚进山可不闻世事,这样的地形,使出仕、入仕都变得非常容易,大山成为归隐的家园,隐居的高人名士成为人们心中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一隐则身价倍增,国君以隆重大礼方能请动隐士“出山”,一出便名动天下。后世知识分子觉得这是一条体面又快捷的道路,便纷纷效法,最终的目标还是当官,时人叽为“终南捷径”。然而,早期行此事之人必须是真的隐士,他们是隐居商山的四位白头白须的老人,人称“四皓”。四皓如若完全地归隐,我们将不闻他们的名声,在关键时刻出山一回,指点江山,名动天下,最可贵的是还能放下,回归深山,这种高风亮节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人称“商山皓风”。
当年周王朝初定天下,周公旦定下谪长子继承制。这不仅是个人继承权的问题,国家治乱在此一举。历史上小老婆上位,废长立幼,导致国家陷入纷乱局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周幽王为褒姒废长立幼,激怒废太子外公申侯做乱,使西周王朝迅速瓦解。秦始皇废长立幼,二世而亡秦。晚年的刘邦面临同样困境,他觉得谪长子刘盈软弱木讷“不似我”,而宠姬戚夫人所生赵王如意却聪明勇武“似我”,遂生废长立幼之心,有历史眼光的朝臣一定会反对,周昌冒死谏言,张良称病不朝。太子的妈妈吕后跪谢了周昌,又问张良策,张良说,只要太子能把隐居商山的四皓请出来,事就成了。四皓,四个白头发老头,如何能堪此大任?
这四个人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f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皆秦博士,为僻祸秦始皇焚书坑儒来到商山隐居。刘邦初定天下,曾请四位出山,四皓却屡召不应,义正辞严地斥责刘邦“轻士善骂”,刘邦对待知识分子的粗鲁态度,让四皓看不上眼,他们宁愿在商山采商芝为食,也不愿出山做官。这种傲慢精神愈发抬高了四皓身价。当太子以谦卑的言辞及“驷马高盖”皇家级豪华马车接四皓出山时,惊动了天下。刘邦看到太子身后竟有四皓跟从,惊问缘由,四皓说“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刘邦遂对太子改变了看法,对戚夫人回话:“太子羽毛已丰,甚得人心。”刘盈成了汉惠帝,四皓面对封赏,再次弃官归隐商山,寿终之时,惠帝令长安三千御林军每人自长安携土十斤去商山为四皓墓培土,又在商州城为四皓建庙修祠。此后,人们经过商山的四皓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极尽哀荣。
四皓墓在丹凤的商镇,一处拥挤的小院子,却长着参天古柏,据说有1900年树龄。三座青冢一字排开,沉睡着唐秉、崔广、吴实三位先生。院子为何如此狭窄?据说因为城镇发展,四皓墓的许多千年古柏已经伐掉,墓园不断缩小规模。f里先生周术活得更久一些,没能与三位同眠,先生原为江苏汝南人,“f”字即此地称呼,传说三辞世之后,周术独自云游,走到商南一座山洞中居住,商南县文化馆存有元代石碑“f里先生隐居处”。如今,在丹凤的商山村,村民多为周姓,有家谱为证,他们就是周术的后人。
在商洛市运输公司的老院子里,我们还看到一座汉代古冢,冢上柏树林立,柏树间立着一座“毛主席万岁”的文革烟囱,此地的村庄叫“四皓村”,有座“四皓小学”。刘作鹏馆长说,位于商州城的这座四皓墓是衣冠冢。当年,因商县的治所从今丹凤商镇迁到了今商州区,官员们去商山祭拜四皓长途劳顿,非常不便,但四皓之风不能遗忘,历代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在今天的商州城为四皓建了一座四皓祠和一座衣冠冢,供人纪念。这座四皓祠中有唐代梁肃写的“四皓赞碑”,宋代王禹在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也为四皓写过碑文,推测此庙当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为隐者最负盛名的代言。我一直认为南山即长安背后的终南山,陶渊明若隐居秦岭脚下,看见南山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沈从文先生在《“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一文中提出南山乃指“商山四皓”,汉至六朝,商山四皓通常被称为南山四皓。沈从文以新出土文物举证:日本人在朝鲜发掘的汉墓中掘得竹篾筐,绘有四位高士,有“南山四皓”款识;河南邓县出土南朝画像砖大墓,有浮雕石砖楷书“南山四皓”。以“南山”指代四皓历代诗文中并不鲜见,如李白《重陵送别范宣》诗:“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皓。”如若“南山”并非实指,而是关于四皓的用典,则陶诗意韵将别有一番更为复杂的情绪,虽隐居深山仍心系汉阙,“经世致用”恐怕是归隐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心结,陶渊明亦然。
四皓作为中国文人理想的化身,是商州的精神宝藏。当您从沪陕高速驶出商州西收费站时,会看到四皓的雕像以及那辆豪华的“驷马高盖”的车子,似乎正从商山载着四皓缓缓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