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开学季,随着一大批大学生新生的入校,有那么一些家长,由全职保姆突然转化到失魂落魄的状态,我的一个女同学从报志愿开始就和女儿死磕,“不准出陕西”的命令尽管毫无道理但是她拼命坚持,一个暑假家庭都处于冷战状态,最终孩子完全被动地进了西安交大,她又开始了不间断的电话跟踪:早上叮咛吃早饭,中午嘱咐换衣服,晚上提醒别喝茶,就连下雨关窗、感冒喝药这样小事也唠叨个不停。可怜的孩子在微信里感叹:叫人窒息的母爱真受不了。孩子私下里也说,当初一心想走远点就是想挣脱妈妈过度的关怀。
近日看到了由黄磊和海清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小别离》,剧中海清扮演的妈妈童文洁就是一个酷似我那位女同学的母亲。面对正在上初二的女儿,工作十分繁忙的妈妈童文洁陀螺似地奔走在单位和家庭之中,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女儿的一切,不允许她有自己的空闲时间,孩子正常的同学交往受到了监督跟踪,孩子补课、锻炼、出国都完全听命于她,在又当保姆又当警察的高度压力之下,她工作频频出错,孩子也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个乖乖女,成绩下滑,精神恍惚。当她被医生诊断为焦虑症后心里几近崩溃,难以接受。海清的高超演技叫人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式母亲的无奈窘迫和可悲,作为影视作品,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园理智幽默、还有开明的爷爷、加上母亲的自省,这个家庭最终又走向了和谐。而类似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由此诞生的矛盾在现实中却未必像剧中那样得到完满的化解。
有的家长,生活重心完全围绕着孩子,一旦分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有的觉得孩子从未离开过家,肯定无法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整天忧心冲冲。有的失去了孩子的依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凡此种种,都是自己内心焦虑的表现,说白了不是孩子离不了家长,是这些家长离不开孩子。
纪伯伦一首关于孩子的诗写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这些经典的句子应该成为所有父母管理孩子的自觉遵循,学会给孩子理智的爱,适度的爱。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大了,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去尝试新的生活,这时的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与积极支持和鼓励,决不能顾忌太多,横加阻挠、反对。更有甚至,把控制孩子当成一种习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动辄忆苦思甜,让孩子觉得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成绩不好充满了负罪感,这样的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的。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的存在是为了完成自己独有的生活体验,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父母的才会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关爱、支持、理解、尊重、引领他们就好了,他们的路说到底要他们自己走,迟早他们要展翅高飞在外面广阔的天空下,父母与孩子的别离是注定的,也是必然的,上大学只是小别离,等父母走到生命的尽头,还会面临真正的大别离。孩子思想上的独立是他们独自面对未来的源动力,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空间,亲人之间也要亲疏有度,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和选择,明白责任和担当。
愿天下父母都能坦然面对和孩子的一次次别离,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过好自己的生活。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