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邀我写书评,出于情面,我答应了,但期限已至,我却写不出。虽则“应人事小,误人事大”,是我一贯认为并竭力做到为人处事的原则,但这次失信于人,一则无感,不知从何下手,二则看了诸人为他写的序与评,“好话已被道尽”,实在难独辟蹊径写出属于自己话语和表达的文章,便觉得这事没有做的必要了。朋友偏宽忍执著,一邀再邀,如此,我更加不能写,怕辜负了他。
失信于人犹欠人钱财,一时又难以还清,竟成一桩心病。一日琢磨间,忽生灵感,就此事想到一个比喻。
朋友有一部作品在那,完全可以坦然自在任由评说,喜欢的人自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任由他去。一部作品完成,对于作家或作者而言,已具备全部的意义。又何必非要收集齐所有的赞美呢,而且是以这样一种非自然的方式。
这不就像劳心费神做出一道自认为完美可口的佳肴,请一位朋友吃了,然后非要让他带着他的癖好、口水来赞美这道食物,吸引诱惑另一些人来吃。那真的不如把这道热腾腾的现出锅的、原汁原味的菜肴摆在那儿,循着它的口味,自有喜爱它的人前来品尝,各取所需。
就像我们深爱一本书,一部电影,千万别再费尽脑汁去写那些长篇的、将它解剖分析的支离破碎的书评、影评。有时,过分的深挖、解读,对作品不啻于一种过度的压榨,误解和伤害,它本那样的丰富生动元气淋漓浑然完整,却被我们一厢情愿主观臆断成一只干瘪的桔子、或是一口挖干的井。
喜欢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个人独自地,静静,慢慢去体味、欣赏吧。就像爬一座山,只有真正步入山间,才能感受脚下每一步的崎岖艰险,微凉的山风轻拂过脸庞,睹山中景色的变化,登顶时,看到金色耀眼的阳光普照大地,胸中激荡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又如吃某种食物,只有轻轻放入口中,才能感受酸甜苦辣的滋味碰撞舌尖与味蕾,那种细微的差异与奇妙的刺激,才能找到自己喜好,大快朵颐。读书也一样,只有读原作,身临其境,才能获得最直接直观的感受,真实真切的体验与新鲜丰富的营养,而非道听途说的风景,或吃别人嘴里嚼剩下的馍。
对一个作家或作者最大的尊重,莫过于读他的作品。至于读者读后对作品所持的喜恶褒贬的认识态度,作家倒不必介意,也无法强求。一部作品被创作成熟,它就自动脱离了作者,成为一个独立体,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与命运的机缘巧合,像蒲公英的种子,飞离母体,随风飘散,在某个地方落地开花。这是一件多么正常、自然、美好的事情。
以我想象,作家或作者应当是不多的最无须负责用户体验的。这也许正是写作对于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巨大吸引和诱惑所在,即推崇最真实自我的表达,从而通过写作这个渠道,蒙老天的厚爱与恩宠,获得现实之外的天马行空痛快淋漓。而当你一旦试图以你的作品非要从读者那里获得什么或换取眼前实在的利益,那岂不是自设藩篱,自加镣铐,自毁其道,那写作的意义和趣味到底还何在呢?(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