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自小也是在各种农家小吃的喂养下长大。粗茶淡饭的日子里,我们几个孩子竟然都长到了170以上的大个子,而今长大后,这些“美食”成了我们作为家庭妇女必须要会的一门手艺,而这满地的“农家乐”,也是帮我们离家的孩子们找到记忆中的味道。
关中地区有一种早餐,叫拌汤,当然这是宝鸡的叫法,陕北、陕南地区有没有这种吃法,未曾考证,但尤记得小时候经常吃的“糊嘟”、“菜糊嘟”,根据地域及口音不同,叫法各有差异,做法却大同小异。
杨凌一带叫做“芹菜糊嘟”,这个“嘟(duo)”的读音我猜想应该是“嘟和儿”的合音,声调很难说清是几声,是否是因为在面糊糊在熬制的过程中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而得名呢?
在上世纪70、80年代关中地区食粮紧张,物资匮乏。因关中地区主产小麦和玉米,当时大米需要用包谷等粮食来兑换(陕籍笑星的那就著名台词“换大米”便故出于此)。所以包谷榛(简称“榛子、榛榛”)和糊嘟长期稳居关中人早餐稀饭类“冠亚军”,在每年6、7月份玉米断货期糊嘟便开始发挥其主导作用,每当早晚餐发现要喝糊嘟时,小朋友们便嘴里不断地嘟嘟囔囔并伴以满脸的嫌弃。
糊嘟的制作过程简单方便,先将面粉盛在容器内加凉水搅拌和成较稠的面糊糊直到光滑透亮无疙瘩为止,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掐碎的麦芹叶尖(制成后便叫芹菜糊嘟)。锅中加水烧开,将提前和制好的面糊慢慢注入锅内,不断搅拌(粘度十分重要往往需要一定的经验,稀了过于寡淡,稠了则不易搅拌,容易结块,食用困难。)烧开稍加熬制出锅晾至微凉即可食用。由于用材是单一的面粉,所以易于消化吸收,是养胃及老幼、病号等群体的绝佳食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米类及杂粮品种花样繁多,人们制作稀饭食材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糊嘟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主导地位。然而偶尔喝上那么一次,伴着芹菜的清香满满的都是儿时的回忆……
至今来宝鸡工作七年余,虽然没有资格划为吃货一类,但多少也接触了许多本地小吃,然而今天我要介绍的另一种极具宝鸡特色的小吃――烙面皮夹馍。顾名思义,大致样子已跃然脑海。从隔壁家买现打烧饼一枚递到卖面皮的妇人手中便心领神会,迅速切烙面皮半张,然后切菱形片放马勺中调制(比正常食用味道稍重、调料水略多)好后用刀将饼从中间用刀划开加入烙面皮,一递到食客手中便迫不及待扒拉开塑料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手握烙面皮加馍再来一碗烙面皮的发烧友们比比皆是。咬一口下去,酥脆的烧饼外皮、吸入面皮调料后的烧饼瓤、面皮、面筋分别是几种不同层次的味道和口感,每每吃完总会大呼过瘾。后来小店关门,再也没有吃过,再后来听说西安小寨赛格有,便楼上楼下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踪影……
如今,在家里也能做出很多花样的各类小吃,注重营养搭配,在孜孜以求过去的食物的时候,却始终找不回小时候的味道了。这之中的原因,也许是渐渐长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让味道变得越来越复杂,丢失了纯真……
于是,一路走来,总有一些味道,依然存在记忆里,不愿忘掉。 (作者系陈仓管理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