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三十,往往会萌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慌,古人说“三十而立”,过了三十的人就如一锅老汤,已经过了猛火急攻的年岁,剩下的就是用文火慢煨了,这个时候的人需要沉下来,需要一点静气。
道理谁都懂,看得破、忍不过的故事,却天天都在上演……
我还是相信一个好故事,一篇好文章就可以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让平静的气场一点点聚拢,他就如咆哮的将合作一面牢固的水闸,能把人心驯服,汪曾祺的散文有此功效。
贾平凹评价汪曾祺说:“汪是一只狐,修炼成老精”。汪曾祺的文章不仅洋溢着生命的力度,更洋溢着中国语文的“诗性”之美,把文章写的温润剔透,于平实中彰显劲道,在散淡中自成韵律,一篇小小的文章,就如口袋中一枚精致文玩,可以把玩、可以惊叹、可以激赏,最后,获得的却是生命的绵长和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文章可称为“神品”,当下这个急匆匆的时代,能写出这样文章的文人不多,但汪曾祺算是一个。
我生的晚,汪曾祺先生去世时,我才十几岁。读汪曾祺的文章却让我的生命阅历在慢慢拉长,让磁场与另一个磁场接通。在阅读汪曾祺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的快感,更是强大的生命电流,是让身心俱暖的轻风。
我不得不承认,是阅读,让我的生命足迹延伸向远方,让我领悟到生命之美和平凡日子中的热度,同样也让我慢慢褪去青涩,让我的心灵年龄,急速增长。
《故乡的食物》是201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现更名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散文集,书不厚,却收录了汪曾祺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写故乡的咸鸭蛋,写昆明的汽锅鸡、写四川的豆花和平凡日子中的花花草草,平淡的语调中充满的暖暖的爱意和生活的热度,就如昆明的翠湖,不深,很平静,却也清澈、明晰、温润与剔透。
法国作家安妮・居里说汪老的小说中有水,其实汪老的散文中也有水,他自己说这是由于他出生在水乡的缘故。水乡的汪曾祺有水一样的气质,缓慢而又优雅。汪曾祺说其他诗人是在白底子上作画,李贺却在黑底子上作画。如果用这句话来诠释汪曾祺的文章,那么他则是在一面朦胧的水汽中上画,看是很淡却又别有一番意趣。
有人说汪老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我不知道汪老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但是我始终偏执(姑且认为是偏执)地认为,汪曾祺的散文,应该是百年中国白话散文中最优美的。一个读者如果没有读过其作品,至少是一种遗憾。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从他的散文中释放出来的还有汪老深厚的旧学底蕴。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汪曾祺是把一只脚踩在伸向了悠长的传统文化隧道,另外一只脚踩在时代的土地上,所以汪曾祺的文章不但耐读,而且往往“命中靶心”直击心灵,让人重新点燃“相信生活相信爱”的火焰。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是偏爱的,每年我都要重新读一读他的文章。今年的初秋时节,我再次重读了《故乡的食物》,彼时夏季的炎热已经褪去,浅浅的秋意正在缓缓流来,山雀子在小区的树林中,叽叽喳喳的鸣叫,秋虫开始鸣叫了,凉意开始聚拢了,树叶由碧绿转为深绿。天上的云很淡,湖中的水很清,而我却被生活中的一些无奈折磨的心绪不宁。
汪老在文章中写故乡的野菜,写家常的菜肴,写不知名的野草花,写生活中小小的惊喜,其实在表达什么呢?在我看来,他在描述平凡的日子,在赞叹生命的美好。
其实,汪老的散文和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太大的波澜,让人们觉得一切本来就是如此,不会让人有太多的惊叹,却会让人静一静,想一想,让日子过得慢一点,轻一点,让心放宽一些。这一切特征都像水一样,轻轻的,淡淡的、缓缓的……
文学本身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让心暖起来,能让人相信前面的风景会更加美丽。
或许是我太过于敏感,但是静下来总没有错,相信生活总是没有错。在汪曾祺水气淋漓的文章中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原来一切都没变,即便是变了,有了一池子碧水垫底,平静的心,也就能够经受的住大起大落与大开大合了……
(作者系汉宁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