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期 第154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02-1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以精诚之心竭诚奉献
----------记渭南公路局故市机械化养护应急中心李虎生      
新闻作者:文 / 张周超 贾广军 宋世钧

渭南公路管理局故市机械化养护应急中心沥青拌合站,承担着渭南辖区内G108、G310、S107、S108、S202五条线路的所有大中修工程项目及平时的日常养护所需的生产沥青混合料重任,是保工期,赶进度,提质量的关键环节。沥青拌合站的站长李虎生20多年间,在其工作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忘使命,勤于钻研,默默奉献,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长期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尽职尽责,勇于当担,以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与朋友,感动着一颗颗相知相惜的心,他用自己的一番汗水与心血,尽情地发挥着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
一天又一天闻着刺鼻的沥青味和拉料车的尾气油烟,还伴随着拌合站机器的轰鸣声,这是普通人难以接受的工作环境。而李虎生一坚持便是20余年,期间,手把手带出来的熟练操作工就达15人次。然而,细述他每天的工作,却并非仅仅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作为大家可信赖的站长,当凌晨两三点所有人还沉浸在酣睡的香梦之中时,李虎生便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首先驾驶生活车将几名女同志接到单位,接下来便开始拌料,须赶在七点三十分前送到施工路段,因为路面施工七点三十分准时开始,搅拌机每小时可拌料120吨,但有时候,赶上路面铺料施工集中期,一天需要拌1600多吨料,这意味着,连续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成为必然。而这,尚属于正常状态下,若机器稍有故障,可能就是又一个通宵会战。
今年6月份的一次机器故障,便是李虎生和同事们工作中非常紧张的一次。当日下午,机器上料滚筒齿轮链子突然坏损,联系生产厂家维修,被告知需要一周时间。但隔天烈日下几十号人路面等待施工的场景,让李虎生深知时间绝对不能浪费,他开始到处跑机械维修店面,询问方法和途径,终于有一家说,可以数下齿轮的齿数,帮忙加工一个,赶天明就可以做好。听闻此讯,李虎生喜出望外,迅速协调对接,不断催赶,晚上12点钟时齿轮加工完成。正当他觉得可以大松一口气的时候,却又发现调试过程中齿轮与链子不配,连忙又赶过去,敲开人家的门,配置链子。机器恢复运转的时候,已是凌晨四点钟,新一天的工作再次开始。在李虎生眼里,这样的加班连轴转早已经习以为常。常年的辛苦加班,使得他经常失眠,甚至需要依靠药物来保障睡眠,但对于工作的责任,却从没有半句抱怨,依然默默坚守着,用自己的言行带动着整个集体抓生产,重责任的良好工作气氛。
“说是站长不如说是工人,说能干不如说是淳朴。”这是李虎生自己对自个儿的定义。而实际上,这也是大家信赖他的根源。从部队复员的他有着军人特有的素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且待人诚恳和善。坚信干一行要专一行,不断地丰富提升自己。“多面手”是大家对他亲切地称呼。自与拌合站结缘以来,从一个非专业人士一点一点转变成业务能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单位,他烧过锅炉,当过电工、修理工,开过摊铺机,进过试验室,其他诸如给装载机上料,修理机器、汽车更不在话下,甚至偷偷钻进厨房给大家蒸过几笼馒头。而在他手里,却是真真正正拿着司炉证、电工证、拌合站操作证以及公路工程二级建造师证。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2015年考二级建造师证的时候下的功夫比高中生考大学多得多,一个一个搞不懂的专业名词,全是逐个逐个上网查询记下的。
李虎生在培训新人的工作中显得更得心应手,拌合站每来一个新人,他都亲自上阵耐心细致的做辅导,使生产任务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熟练地实践技术,加上不断完善的理论知识,渭南公路管理局故市机械化养护应急中心沥青拌合站的技艺创新与设备革新也在层出不穷的涌现。比如在拌合站储料仓换罐过程中的改进,由于机器在拌料时,常常因为储料仓换罐时挡板卡住而出现好料废料的分类失误,影响料品质量,形成资源浪费,李虎生在细细琢磨过这个问题后,采用在轴子设置指向箭头的方式,提醒操作员观察注意,不仅精确地将好料和废料进行了分类,而且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而在与同事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李虎生始终坚持一视同仁,将同事都当兄弟姐妹来对待,即便是来装料的司机师傅也都诚恳和气,深受好评,虽然因加班需要常常住在厂里,但他并没有自己的宿舍,只是在拌合站操作室安排了一张简单小床,夏天的时候,一位在厂里打工的老人,因为天气太热而生出一身茧子,操作室里却刚好装有一台空调,见此情形,李虎生将老人安置在自己的小床上休息,帮助老人恢复身体,而他自己却因此生了一身的痱子。
李虎生,就是这样一个关中汉子,在沥青拌合站这个常人眼中既脏又累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信念与忠诚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无怨无悔的为渭南公路事业竭诚奉献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