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期 第154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02-1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年的味道
新闻作者:■ 朱 峰


春节,中华民族最为传统、最为重要的节日。过年对中国人来说,象征着团圆、安康,这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文化,是一代连接一代永续的传承。
小时候,我对过年的印象,是能吃到好吃的、穿新衣服、放鞭炮,那时候年的味道是甜的。每年腊月二十几,父母就要开始办年货,因为每到腊月二十七八街上的店铺基本都关门停业了,大部分人基本上都要回老家过年,县城街上就几乎没人了。接连好几天,父母每天都要买大包小包回来,基本上都是各类食物,水果、蔬菜、肉、点心、饮料等。90年代初小县城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很多东西平常吃不到。所以,往往还没到过年那天有些零食就被我偷吃完了。三十晚上所有亲戚都要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这个传统从我记事起在我们家中是一直保持着的。吃几个“硬菜”,就跟与我年龄差不多的表兄弟们放鞭炮,打闹。大半个正月都是在亲戚家中轮流吃席,直到正月十五过后,年才算过完。
读书之后,对年的期盼也是一点都没减弱。那个时候对年的印象是放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上网打游戏,但如果期末考试没考好,年是很难过好的。这个时候年的味道是复合的,有苦有甜。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一个千年之交实属幸运。步入21世纪,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吃已不是最为期盼的。大人们盼望的是在外地上大学的孩子早日回家,而我们则希望每天写完作业上网玩会游戏。不变的是所有亲戚还如以前一样都要在家中摆上几桌,互相串门。
参加工作之后,对年的印象是忙。终于理解了父母常说的“怕过年”。如今再没有那种偷吃的满足感,时间也仿佛比小时候过得快了,从原来年头盼到年尾到现在不知不觉一年就完了。现在年的味道是五味杂陈的,如同生活的酸甜苦辣,生活的压力告诉我们过年就是把工资提前支出。我们不停地长大成熟,组建自己的家庭,父母长辈也从中年慢慢步入老年,年夜饭也从家中搬到了酒店,办年货这件事仿佛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年味似乎是越来越淡了。
今年,小外甥从外地回家过年,我逗他“为什么要回来过年呀?”,他说“因为姥爷、姥姥、舅舅、舅妈都在呀,姥姥还要给我做好吃的呢!”天真烂漫的一句话,却让我明白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年的味道始终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不会抹去。它是一种基因,提醒我们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身上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一种传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一种印记,中国人独有的印记。 (作者系柞水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