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期 第162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1-2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市井真味
新闻作者:文 / 图 李 华


五年去了四次南京。既没有在这里念过书,也没有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光顾得如此频繁,虽说都是偶然,但都极有意思。2012年到南京的时候,没做美食攻略,遇到什么吃什么。当时住在水游城附近的桔子水晶,所以在水游城里吃了很多餐饭,现在想来,只记得鸭血粉丝汤。后来去1912街区闲逛,去了一家看似没什么生意的店里吃晚饭,酒酿圆子、江团、狮子头都出乎意料的好吃。
2016年6月,出差匆匆到南京,庆幸正值龙虾季,各种口味的小龙虾都吃到了,有名的朱三小龙虾也是去了,小龙虾新鲜干净,肉质紧实弹牙。离开之前,去南京大牌档里体验了各色小吃,那碗糖芋苗居然让我吃出了二十多年前小学门口豆沙冰棍的味道,甚是惊喜。谁知后来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同学告诉我,吃这些东西怎么能去这种店?我明白,这就像西安土著对初来乍到的人说“吃泡馍怎么能去老孙家”一样。这种很官方很综合的店里,其实除了少了些市井气之外,我觉得还好,起码味道都不错,尽管可能真的不如那些“酒香巷子深”的路边摊和苍蝇馆子。但对于一个城市的认知不就是这样么?久了,亲了,熟了,深巷子里犄角旮旯里哪地道好吃,也就都了如指掌了。当时就很期待第三次南京行,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什么由头,但就是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第三次将会去哪些地方吃饭,会不会深入市井吃到更地道的东西?喜欢感知所有陌生的城市,尤其是通过食物这种最直观的方式,从陌生到熟悉。
不到一年,就第三次来到南京,因为要带儿子去上海迪士尼,他想去看看南京的城墙,我们一家三口就坐高铁特意路过南京,住了两晚。酒店紧邻新街口和夫子庙的繁华,也毗邻一条很窄很旧的小巷子,这里有很多饭馆。夜幕来临,巷口几家小馆子把桌子摆在道沿上开始了夜市生意,烧烤冒起的袅袅白烟萦绕黄色的灯光,人声的嘈杂夹着孜然粉和辣椒面炙烤的味道,一下就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烟火气。提着打包好的蛋炒饭和辣炒花蛤一路小跑回酒店,迫不及待地把宵夜摊开,炒饭清香,花蛤入味,一起入口幸福感满溢。这就是第三次到南京吃得印象最深刻的一餐,虽不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却自然而然觉得自己跟这个城市又熟了一些、近了一些,正是因为尝到了南京市井的烟火气吧。
荷里活那边有紧挨着繁华的贫穷,这是从电影《香港有个荷里活》里看到的;南丫岛海鲜酒楼林立,各种海鲜都有很好听的名字,苏眉、花枝、马友,这些都是从港剧《美味情缘》里学到的。重庆大厦里住着好多南亚人,鸭寮街是卖电器的,果栏是水果批发集散地,还有已经被政府收回重建的喜帖街……只去过一次香港,但一直觉得这个城市不陌生。这种亲近感,要归功于从小看到大的港剧港片和从小唱到大的粤语歌,当然还有穿插在这所有大众文化娱乐产品里的市井美食。
“呐,做人最重要就是开心……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这句几乎会出现在每一部TVB剧集里的对白,成了近几年网友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也足见食物和地域文化的不可分割。一半咖啡一半奶茶的鸳鸯是地地道道的“香港制造”,碗仔翅是香港街头的平民“鱼翅”,菠萝油要吃茶餐厅里的,鸡蛋仔和咖喱鱼蛋要找路边摊吃才有感觉。地道的香港真味,都藏在市井气浓郁的地方。所以不像上海的米其林餐厅几乎清一色都是人均消费极高的高大上餐厅,日本料理和西餐占了很大比重,香港的米其林餐厅很多都是平民小馆子,经营的都是港式美食,大家都消费得起。
唯一一次去香港闲逛,住在上环的海味一条街德辅道上,酒店隔壁就是莲香居。莲香居是香港老字号莲香楼的分店,每天的早茶时间,这里都人声鼎沸。“普洱、香片……”服务员报茶名的语速跟咱们传统相声里的报菜名差不多,因为太快,我只听懂了普洱,也就要了普洱。点茶的叔叔,推着小车送餐的阿姨,这里的服务员都上了年纪。同行有人想喝豆浆,伸长脖子等来忙极了的服务员询问,服务员不客气地撂下一句“饮茶饮茶,饮咩豆浆”就转身走了,我们全桌哈哈大笑。好吧好吧,入乡随俗,老实饮茶。据说香港人习惯了快节奏,服务员们大多都是这种语气,不是不客气,只是大家都太忙了。炸云吞包裹着硕大的虾仁,肠粉里卷着地道的港式叉烧,蛋黄包、炸春卷、蒸凤爪,每上一份,服务员就在桌上的卡片上盖一个章,埋头苦吃,味蕾的满足让我们把刚刚还在念叨的豆浆抛到了九霄云外。
路过排着长队的九记牛腩,路过老式凉茶铺公利真料竹蔗水,路过有鲜肉有腊肠的街市,从上环走到中环,遇到了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有南亚人在搞市政修复,有大眼睛的欧美小孩跟着父母在逛小店。转头看到左手小巷里“上海厨房”那港味十足很有年代感的招牌,一排圆桌整齐排开,食客已经坐得七七八八快满了。不由想起《重庆森林》里就坐在这样的巷子里吃饭的梁朝伟,和“专程”路过的王菲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香港是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坐叮叮车到铜锣湾,许留山里除了有好吃的杨枝甘露,还有好看得像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混血宝宝;路边寿司小店里,火炙三文鱼的入口绵密即化和寿司米的香甜筋道简直就是天作之合。从尖沙咀坐天星小轮过海回到上环,在酒店对面的茶餐厅打包一碗鱼蛋、一碗牛丸面和一碗云吞面做宵夜。
京杭大运河边的锅贴小店,老板现包现煎的牛肉锅贴,滋啦冒油,皮儿脆馅儿香,成了在常州最愉快的记忆;汉中街上灯光昏暗的小馆子里,烤牛肚除了辣椒孜然还要刷醋,这酸香嫩的醋肚是店里的招牌,配一口在火盆上烧烫的黄酒,驱寒解乏;丽江玉湖村里,纳西厨师用地里现摘的蔬菜、水里现钓的鱼给我们烹制家常饭,真真吃出了纯天然的味道,那一碗简单的生菜汤里,少许咸香,剩下的都是菜的清甜。还有张掖街头分量十足的卷子鸡,阆中便宜好吃的春怡火锅,番禺大排档的干炒牛河……走过不少城市,回过头再看,发现自己对这些城市的感知和记忆几乎都和食物有关。
市井文化产生于街区小巷,正是因为它和饮食文化同样的自然化、生活化,所以越是深入市井品尝到的城市味道,越是让我觉得跟这座城市近了、熟了。这是一种特别有趣的体验。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