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期 第169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8-1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坚定信念 务实笃行
----------感受梁家河大学问      
新闻作者:文 / 姬建锋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不论是做普通农民,还是做大队党支部书记,他都将自己的初心、真心、恒心融入进梁家河的大学问。笔者认真通读《梁家河》,不仅学习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也感受到了大国领袖浓浓的家国情怀。
梁家河大学问是锲而不舍的学习韧劲。当年在梁家河,村民们对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的直观印象是“爱看书”“好学”。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书籍、有文学巨著、也有科技读物。青年习近平在这里求知若渴、博览群书,在书本中找到力量、开阔眼界。2013年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梁家河大学问是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1969年1月13日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踏上开往延安的列车,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家庭遭遇,他彷徨过、苦闷过、纠结过,甚至还离开过,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梁家河,扎根在了梁家河。在这里,他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他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全村的“主心骨”“领头雁”,他为村民们办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也生动地诠释了总书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务实作风!
梁家河大学问是以民为先的赤子情怀。毛泽东同志曾称赞习仲勋同志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青年习近平沿着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路,在梁家河成为乡亲们喜欢的“好后生”。在这片土地上,他带领乡亲们改变了梁家河贫穷的面貌。后来他离开了,却依然把心留在了这里。无论他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40年间,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40年间只要乡亲们有任何需求,他都尽量满足,给乡亲们寄钱、照顾看病、给村里通电、修学校、修桥……对此,习近平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梁家河大学问是不忘初心的信仰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初到梁家河的几年里,习近平同志身处逆境,而对党忠诚、不忘初心,仍不断思考着怎样让梁家河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青年习近平的政治特质和精神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梁家河的大学问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奋发向前的精神源泉。身处伟大的新时代,我要把学习梁家河精神的所思所悟变成指引,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陕西交通运输发展贡献力量。
坚定信念。要真正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理念武装头脑、引领发展,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决策部署,以对党忠诚、为民造福为的政治担当,以不怕困难,勇立潮头的智慧和勇气,积极投身到建设交通强省的事业中去。
服务人民。“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你有多亲”。要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入一线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准确把握群众期盼愿望,努力使决策部署、发展思路、工作重点符合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
务实笃行。习近平在《之江新语》有一篇文章,《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里面写道“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和平年代,“冲得出来”“豁得出来”集中表现就是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谋事精神。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建设交通强国伟大机遇、志存高远、开拓创新、乘势而上。既要多做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脚踏实地出成效。
(作者系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党支部书记、处长)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