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期 第169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8-1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读《高涛自选集》
新闻作者: ■ 莫 伸

利用一周时间,读完了《半径知旅:高涛自选集》。阅读中产生的第一个感觉是:他是位多面手。
高涛的自选作品中,几乎涵盖了文学作品的所有品类。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也有剧本、采访札记、艺术评论;甚至有演讲稿。令人赞叹在于,大多数文体,他都写得像模像样。我是个文学道路上的过来人,知道即使把一篇小得不能再小的文章写好,都离不开基本功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涛是有相当的文学功力的。
以演讲稿为例,这是时下各单位搞活动时最寻常、也最需要的一种文体。有人讥笑这种文体是官样文章,不屑一顾,我不这样看。官样文章也并不那么好写。进一步说,世界上所有的文章其实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续写的,也因此,所有的文章都有着最原始也最基本的套路。所以才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尽管艺术创作得以施展的天地远比官样文章能够施展的天地广阔得多,但官样文章写到什么程度,仍然考验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准和写作能力。
试看高涛撰写的演讲稿的开篇:
“东爱姐,帮我把这份文件出一下。”
“好的。”
“方楠妹子,我要复印的文件好了吗?”
“稍等,马上就好。”
……
听到这些对话和来电对白,你想到了我们是做什么的吗?对了,我们就是专门印制文件的文印中心。我是杨小莉,代表中心全体职工上台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微笑着做标杆》。
一篇普通的演讲稿,经他的巧妙濡染,顿时具有了近乎小说的艺术吸引力,谁能说这不是水准不是本事?
翻看高涛的作品,我的第二个感觉是他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尤其能够感觉到:他的写作是始终站立在生活这块深厚的土壤上的。
此前我也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坦率地说,不满意的居多。之所以不满意,不在于技巧,不在于文字,而在于距离现实生活太远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当下不少青年作家所犯的一个通病。他们的生活太小众,太不具备普遍性,所以当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捧出来时,总让人感觉到一种不接地气的矫情。
高涛的笔下,写的不是这样的生活。
开卷头一篇,高涛写的散文标题就是《盖房》。他用一个普普通通的盖房,写出了从八十年代直到今天的人生历程。尽管这历程是用轮廓式的粗线条勾勒出来的。但是通过盖房,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坚韧和人生的艰辛,也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沧桑。
与《盖房》相比较,高涛的短篇小说《一院庄基地》同样是――或者说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依然是围绕着盖房而写的。或许是由于生活积累丰厚,或许是由于小说远比散文更能够“扩张”,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盖房而掀起的一股股家庭风波是那样揪人心魄,而一个个人物又被塑造得那样鲜活。大嫂白C莎为了房产而处心积虑,以至活活气死了公公。但她却毫无忏悔,在悖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连自己的丈夫也都坚决地站在了她的反对面。应当说,用几句话讲出这样一个人物容易,但是用真实而形象的生活事件和人物细节来艺术化地塑造出来她,就太不容易了。而在高涛笔下,无论是白C莎,还是白C莎逆来顺受的丈夫,包括打官司屡打屡败的马定强,还包括出面不多的马定强的二爸,都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那样一种生活的质感,仅凭文字的功底是无论如何无法实现的。
高涛创作的小说,我一共只读到两篇。尽管这这两篇都存在着缺点,但优点同样突出,这优点就是它们都具有扎实的生活。这生活是从一字一句的痕息间,是从丝丝缕缕的缝隙中透露出来的。这优点使得两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那样立体,那样鲜活。包括《县长被骂》中赵县长动辄骂人的霸道作风;包括国土局副局长辛文东的怒起胸腔,泼肆跳脚;甚至包括政府想实施还耕于民,环保于民的举措之艰难,都写得入木三分。难得在于: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既不是发泄对官僚作风的愤懑,也不是单纯写下属的尴尬无奈,而是各种元素都有。其实,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也使得高涛创作的小说具有了更加客观的秉质。
高涛这两篇小说的缺点在哪里呢?
似乎很难说清。如果硬要说清,那我要说的是:它太像报告文学了。
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区别又在哪里?
这种区别一读而知。但真正要说,却很难说得出。细想想,小说运用文字可以更潇洒,结构段落可以更灵活;而报告文学毕竟受到真人真事的影响,落笔投字要多几分斟酌。读高涛的这两篇小说,让人觉得写实足够却灵动不足。艺术绝对需要生活,但是生活却不能等同于艺术。进一步说,真正的艺术也绝不会一招一式都受缚于生活。写小说一定要有生活,这是一个前提。但是写小说也一定要有虚构,这同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在小说创作中,虚与实既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又是一对相依相偎的兄弟。处理好虚实关系绝不简单,其运用之法,拿捏之功,用语言无法尽述,只能依靠一位作者在写作的实践中逐渐揣摩和领悟。
我还想说说高涛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思想。
高涛这些作品不是什么理论的、哲学的专著,而只是文学作品,但它却同样能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同样能够折射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就可以被称作是作者的思想了。高涛写到了工作中的加班。几乎所有人都会视加班为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荷。高涛的文章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加班,但他坦诚地写到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敦促下经常会去主动加班。为什么?因为这是他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本能地联想到身边的几位朋友,他们不是高官也没有享受厚禄,但是在单位里有一间独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于是这间办公室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方重镇。不管是周六还是周日,只要得空,他们都会本能和自觉地去那里,或者伏案写字,或者悠闲读书,那同样是一种享受!也同样是一种美的情致!
高涛所写,几乎全部是自己亲身经历和亲自采访的生活。他写到了自己的低碳生活、骑车生活、安宁和不安宁的生活,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充满爱情蜜汁也充满情感苦涩的生活。他笔下的这些生活都不是浮浅苍白和无病呻吟,而是扎实和朴素的。正是由于写到了朴素的生活,因而他的思考也就具有了基本的朴素。当今时代,大多数人都过上了物质充裕的好生活,也享受到了此前很难享受到的精神自由,但与此同步的是牢骚和怨言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其实认真想想,牢骚多固然一方面证明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还远非完美,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今天的精神自由。
该怎样看待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呢?
譬如幸福。
高涛在一篇题目为《幸福有多远》的散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他从苹果手机这个最简单的通讯工具入手,写道:苹果4刚面世,许多人都拼命地想拥有它,进而拿着它四处显摆。甚至报道有人为得到苹果4要去卖肾。但是不到一年,4被淘汰,5又登场,于是许多人手里的4眨眼间便变得仿佛不是手机了。人们又满门心思地去热追苹果5。似乎没有苹果5这日子就黯然失色。其实,手机还是手机,它仍然是我们需要的通讯工具,变了的不是其他,是我们的心。
高涛写道:虽然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但我们明显的集体欲望超标,习惯了攀比,怎不让我们心生失落?我们身边永远都是强人、富人、高官、名流,有限的物质永远填补不了无限的欲念,我们自己撵走了幸福,走上了一条追赶幸福却距离幸福越来越远的路!
廖廖数语,多么现实,多么朴素,却也多么深刻!
客观地说,高涛的写作在优点突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和他写作中的优点同样鲜明。以散文《漫步平遥》为例,全文总共不过千把字,却截然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自己眼中的平遥古城,写自己在平遥的所见所闻所思;中途笔锋一转,开始写个人的一段感情生活。并且越写越远,笔墨再也无法收回,这就给人以明显的切割感。散文固然可以散,却绝对不能是风筝断线般的散。再比如他用了三篇文章写高陵剪纸艺术家胡晓莉。除过第三篇《会说话能表达的剪纸艺术》写得相对生动外,前两篇(尤其是第一篇)都只是一种泛泛的、通讯报道式的写作。我自己的感觉,高涛在编撰自己这部作品集时,几乎是把平常生活中所有写下的文字都一古脑儿地堆放进来了。其实,完全可以将一些艺术含量不高的篇章放弃。比如通讯报道,比如一些过于简单的人物采访,甚至包括我前边举例所用的演讲稿。毕竟,将自己所写的文章集中起来出版不是一次单纯的汇聚,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艺术的展示。这种展示,完全有必要事先对展示的内容做一些应有的修缮、弥补和整理,如果良莠不分地只管全部抱来,哗啦堆上,就不仅失去了出版一部作品集的严肃性,也会让辛辛苦苦出版的一部书籍失去原本可以追求到的更高价值。
衷心希望高涛在热爱写作的同时,能够以越来越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他已经呈现出来的势头看,只要认真而勤奋地不间断写作,只要锲而不舍地迈动脚步继续行走,他就会越攀越高,距离他所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近。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