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期 第170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8-1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艰苦岁月中的璀璨星辰
----------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新闻作者:文 / 马子梅
近日,笔者有幸捧读了《梁家河》一书,读完之后心里一直回荡着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笔者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陕北农村度过的,所生活的村子也有插队知青,书中描绘的那种生活,笔者十分熟悉,也倍感亲切。当年,梁家河迎来了年轻奋进、充满干劲的习近平,小山村也回馈给了这位青年丰硕的精神财富,在他今后的岁月中如同星辰般熠熠生辉。
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故事娓娓道来,再现了习近平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一部青年成才的“励志书”。读《梁家河》是一次党性的再教育、一次精神的再洗礼、一次思想的再升华。这本书也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通过认真阅读,笔者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学习他吃苦耐劳,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上世纪60年代末,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修公路、建沼气,他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离开。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青年习近平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大关”,一步步真正融入这片养育并成就了父辈的土地,和农民不分彼此,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砺,并从中品味出充实和快乐。
学习他坚持学习,追求进步不气馁。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这本书有一个细节,就是习总书记被人误解为一箱子金元宝的书,说是误会也不是,在他看来,那些书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在这七年中,他把学习放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中学习,在劳动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自述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不仅自己在积极追求进步,而且更多的想为人民群众做事情。在梁家河的7年,他脚踏实地,带领干部群众打坝,办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学识字,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我想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也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外来知青的习近平,能够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就是因为他为群众办实事,所以“大家都拥护他!”
学习他突破创新,为民谋利敢争先。青年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直探寻如何解决村里缺柴少煤的问题,当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一些地方实行了沼气化,由此得到启发,并立即付诸行动。他带领干部群众反复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当时村民买油、盐、酱、醋、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要翻山越岭到十里外的文安驿公社购买,既误农时又误工分,习近平又想方设法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代销店,极大的方便了群众。透过当年的梁家河,可以看出习近平身上那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交通人,有激情、有闯劲,更应该解放思想、甩开包袱,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梁家河的风土人情就浮现在笔者眼前。作为党员能做的,唯有把书中青年习近平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继续深深扎根交通事业,立足岗位,更好地为三秦大地的交通事业服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系省交通运输厅财审处党支部书记、处长)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