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期 第170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8-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北行 散记
新闻作者: 文 / 图 丁 晨
              
2018戊戌狗年,在一个多年罕见酷暑难耐,人们都到处寻觅避暑的三伏天,我刚从宝鸡过境高速公路采风归来,便应邀和著名作家莫伸参加了省公路局党办组织的《陕西公路》杂志编辑深入一线北行,进行 “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干线路”的采访活动。
真可谓“才过陈仓道,又走乡村路”。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015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 
我们北行的第一站,直奔闻名全国的合阳县路井镇。这里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签署表彰的路井道班。面对着眼前我来过多次、路井道班养护了60多年的“直似箭,平像毡,绿树鲜花排两边,行车快如飞,美丽赛花园”的 108国道,令人不禁感慨惊叹。如今,早已更上一层楼的108国道,打造成了“畅、安、舒、美”的最美干线路。路井道班房,也今非昔比,早已改建完毕,竟“路井道班”的牌子都不挂了。这个美丽的花园建筑,已成为介绍和见证眼前这条路发展变化的接待站和名片了。
还戴着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帽子的合阳县,在财力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再整合涉农资金3000万元和各村通过“一事一议”筹措资金2000万元,统统用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路井镇是合阳县今年重点创建的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县上采取“典型示范、全面推动”的方式,使路井镇的“四好农村路”力求达到的以路美村,以村带路,路旁有景,景中有路,路景相融的效果,在全县开花结果。
而我们采访的合阳县路井镇崔李杨村,就是合阳县把“四好农村路”建成畅通脱贫路的典范。 
穿行在路井镇崔李杨村的农村公路上,我立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震撼不已。仿佛走进一幅多姿多彩的艺术走廊,也仿佛走进了异国他乡的小镇。标识线分明的道路,宽敞整洁;各种点缀的景观,新颖别致;太阳能路灯,赫然醒目;行道绿篱,供村民休憩健身的器械、长椅、凉亭,一应俱全。在这里,是一派安逸、宁静、悠闲的小康村寨的景象。
我们常说的不能忘记的“乡愁”和“贫困”四字,在这里,似乎已荡然无存了。 
在路井镇崔李杨村,人们永远不会忘一个叫李辉的著名实力派具象主义画家、企业家。生于合阳县崔李杨村的李辉,饮水思源,致富不忘父老乡亲。2014年,他回到家乡,投资数千万元。一口气在家乡合阳县路井镇崔李杨村建设了13个欧式展馆,创建了“拉斐尔艺术庄园”。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给项目取名拉斐尔艺术庄园,是因为李辉从小很崇拜拉斐尔的缘由。合阳县路井镇崔李杨村的普通百姓不出村,即可看到不同风格的城堡、教堂、庄园、农场等欧式建筑。
在默无声息中给家乡带来巨大的变化,让家乡人不花钱能享受异国风情,感受欧洲气息,陶冶文化情操,孩子们还可以免费学习画画,与艺术结缘。2015年7月,崔李杨村的拉斐尔艺术庄园13个展馆陆续对外开放,成为渭北塬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每天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合阳县、路井镇、崔李杨村的人很精明、很聪慧。他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上,把建设“拉斐尔艺术庄园”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捆绑一起,做为全县“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示范工程,并列入全县“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结束,二期工程也已顺利开工建设。预计投资5亿元,其中主体工程2亿元,装修及艺术品陈列3亿元。
崔李杨村地处渭北旱塬,周边地形破碎。过去,因为道路狭窄和硬化不到位,村里经常是“晴天土扑面,雨天泥裹脚”。收购农产品的大车进不来,群众只能“蚂蚁搬家”,用摩托车或者三轮车零敲碎打地搞外销,既辛苦也卖不上好价钱。如今,穿村而过的新路,路面也由过去的单车道变成了三车道。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后的农村公路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运输销售难题,村里的黄桃和葡萄每斤比过去能多卖好几毛钱。还吸引了外来企业前来投资。  
公路修好后,在崔李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俊丽成为一名村级女护路员。每天,她的工作地点就在村子附近,每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工作之余,她既能种粮也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路井镇的兼职护路员中,有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护农村公路,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也在不断增强。
今天,合阳县已经形成了以林护路、以林养路、以林美路的“绿色生态走廊”。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冠结合,草花相间的思路,高起点、高品质建设了从镇区至拉斐尔艺术庄园的旅游观光公路,成为当地农民群众散步休闲、欣赏田园风光的靓丽风景线。
韩城,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陕西首个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地级市。我们驱车一到这里,就被雄奇壮观的沿黄公路和山舞路弯、景美如画的干线公路所吸引。
省道304线韩城段,现已改为327国道。路段全长33.496公里,虽然自然景观丰富,沿线19个自然村,分布着薛峰水库、牛心瀑布、香山红叶、猴山村区等旅游景点。但地处山区,路段坡陡弯急,地质灾害严重,车流量大,事故频发,通行环境差,一直被人称为当地“最危险”的公路。
但是韩城公路人硬是用智慧、真情和汗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思路,临山造地,见缝填土,依石栽竹,绿化美化,完善设施,打造出“公路设施美,路域环境美,养护管理美,出行服务美,行风人物美”的“五美”干线路。成为陕西渭北靓美的一条景观大道。
我们漫行在327公路上,观赏着路旁的美景。突然看见路旁的警示牌上,自动闪亮了“对面来车”四字,赫然醒目,我们便小心翼翼靠边行走。等车行过,警示牌又自动醒目地闪亮“弯道慢行”四字。原来这是韩城公路人,为了确保山区弯道车辆行驶安全,大胆创新,所采取的创造性的措施,安装了8套交通预警雷达装置。除此,还安装反光道钉300个、轮廓标1372个、黄慢闪警示灯16个、诱导标161块,等等,保障327国道韩城段行车的安全性。
如今,在327国道韩城段上,绿化带栽植了樱花、银杏树、法桐、国槐、红叶李、紫薇、月季、冬青、石楠、黄杨等乔冠,铺设了草皮。路侧空间富裕路段投建了停车区、公交站、紧急停车带、公厕、休闲景观和服务区。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当然有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区位优势。“四好农村路”搞得好,也是情理之中和理所当然。宝塔区更是拥有数个省和全国先进、模范头衔的桂冠。
宝塔区交通局长韩海军,一位关中汉子、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老大学生,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延安老区的农业和交通事业。他如数家珍,又胸有成竹地陪我们一路,介绍他脚下熟悉的、富有感情的农村公路。
宝塔区交通人还真行,国家提出发展互联网+,他们便提出实施农村公路+,为老区人民打通致富路的发展模式。所谓实施农村公路+,即农村公路+脱贫攻坚工程,农村公路+基层党建工程,农村公路+红色旅游工程,农村公路+特色产业工程,农村公路+乡村振兴工程的五大工程。 
截至目前,全区626个建制村(其中贫困村51个)已全部实现道路硬化、绿化,提前实现乡镇全部通二级、三级公路,村村路硬化,组组路畅通的目标,道路通畅硬化率达到100%。吸收贫困户代表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质量监督,安排贫困户人员为乡道协管员和村道养护员,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四好农村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推动客运一体化发展,建立了农村公路物流体系,现建有大型物流市场和货运部,覆盖了宝塔区各乡镇、办事处。
有意思的是,宝塔区交通人,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和优势,将客运招呼站和党建宣传站联合建设,建成“党建驿站”、“红色驿站”,延伸基层党建组织的服务触手。我们在几个农村公路旁,还真看到竖立着“党建驿站”、“红色驿站”的牌子和各种的党建宣传栏。
我们在枣园至庙沟公路上,韩海军局长满怀信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枣园至庙沟公路将红色、人文、旅游、节能、环保全新的现代元素融入公路建设,打造陕西第一条红色智慧交通+科技交通+人文交通+生态环保示范路的情况。路基已拓宽到8.5米。我惊喜地看到,农村路上竟然还有水的循环利用系统和人行道、栈道、自行车道。道路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模式,污水进入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处理后,直接用于浇洒绿化植被。
我们这次走访的延安宝塔区农村公路,还真的非同一般。宝塔区的政府和公路交通人,独出心裁,创新推进,特色鲜明,提升品质。他们工作的经验最丰富,创造的成果最突出,提供的资料也最翔实。我们走访的冯庄乡康坪村、枣园庙沟村、万花山等乡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舍,一条条宽敞的通村公路,一个个配置休闲广场、高标准绿化、太阳能路灯、公共厕所、小花园等设施齐全的村寨,让我看到了,公路通了、公路好了,真正给希望的田野带来的希望和变化。
北行,北行,继续北行。
离开延安,驱车北行直奔榆林市吴堡县,是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
吴堡,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已建成农村公路629.723公里。县上明确提出公路绿化纳入建设内容,要求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排水设施和防护工程列为重中之重,落实县、镇、村三级管养责任,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6个镇全部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具体负责通村路管护任务。县上采取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路寇家塬镇薛家塬村至辛家沟镇辛家下山村公路长9.272公里,2017年6月完工,路基宽6.5米,工程达到高品质的“畅、舒、洁、绿、美、安”的景观路。
几天暂短的采访活动就要结束,夜晚漫步在迷人、宽敞的吴堡沿黄观光路上,我不禁思绪万千。
我彻底退休离岗后,这几年和作家们走访、采风最多的是陕西的高速公路。毫无疑义,已经通车里程达5297公里的高速公路,为三秦大地的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起了无可替代的助推作用,为三秦父老和普通百姓便捷、舒适出行,犹如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想到哪就到哪。
同样,也毫无疑义,数倍于5297公里的陕西普通公路和农村公路,为三秦父老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更直接、更方便、更顺心的出行和服务,特别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现代化,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铺筑了一条条快车通道。
眼下的四好农村路、美丽干线路的建设,给农业、农村、农民和城镇,带来的变化是真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使我真正体会了一次“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安全又舒畅”的视觉效果。
归途中,我不经意地哼出了一首打油小诗,作为此文的结尾:
三伏酷暑奈我何?
北行途中好景多。
乡村公路换新装,
小康路上搭快车。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