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期 第17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8-3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闲事
新闻作者:0

书  名:《小闲事》
作  者:赵瑜
推荐人:胡静
“我阅读了鲁迅的作品多年,我很厌倦看到‘国民性’以及其他学术领域词语。这部刻画描摹‘恋爱中的鲁迅’的书稿其实没有写什么高深的见解和新奇的史料考证。写了什么,不过是一些卿卿我我的小闲事。”这是《小闲事》的作者赵瑜在该书后记《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谈恋爱》中的一段话。在鲁研界,有关国民性批判、个人、革命、启蒙、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等话语成了关键词。历经数代学人的辛勤耕耘,我们收获了一个全面、高大、公正、深刻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个绝世伟人,可也失去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普通人鲁迅。这种研究抽空了鲁迅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意义,也即“鲁迅被神话的同时,也被遮蔽”,“多数研究鲁迅的人,都是把鲁迅供在高处,给他的眉毛粗描一笔,表情涂上愤怒与绝望”,“几乎所有1960年代,19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鲁迅的理解都仅仅限于他的那个木版画的形象:横眉冷对千夫指”,赵瑜一语中的。
《小闲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入鲁研专家和学者法眼,但它提供了一个我们久已忘却和真性情的鲁迅,就是那个和《社戏》、《朝花夕拾》纯真年代的鲁迅一脉相承的平凡人形象。《两地书》提供了这样一种阅读的可能:“《两地书》,这是一本关于恋爱的书,里面没有任何矫情的文字,但它的确充满了爱。因为这本书,到处都是关于内心隐秘和艰难的分享”,使人们进一步看到“鲁迅温暖的模样”,力图还原“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可爱的,甚至是幽默而幼稚的鲁迅”。平心而论,《两地书》被研究者长期忽略、反复误读,有限的研评仅限于佐证。与赶时髦的对鲁迅深刻挖掘不同,赵瑜则通过对《两地书》呈现的恋爱中鲁迅的生活细节的考证与联想,还原了一个人到中年遭遇情感的普通人生活样式:“两个人(引者按:指鲁迅和许广平)在倒茶喝水之间,在问寒嘘暖之间,在鸡毛蒜皮之间,在西瓜皮和捣乱小鬼之间,就开始了‘眉来目去’,脉脉含情”、鲁迅恋爱时“孩子式的无赖”“鲁迅喜欢上了两件事情,一是到街上的小卖部买点心吃,顺便到邮政所里看有无甜蜜的书信;再则是早早入睡,涛声伴杂着留声机的声音渐渐远去,夜晚想念的借口。”鲁迅的“幽默、趣味、幼稚、热爱生活、宽容、性情的”日常底色就这样通过本书亲切地呈现给读者。
在对恋爱中的鲁迅大量的生活细节和真性情描述的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鲁迅性格中阴暗的一面。本书如实叙述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间“病症”,他是一个人就会犯错误的:“太敏感,太热情,这的确是鲁迅的大弊病。热情的火总能把离得近一些的人燃烧了。许广平已经感受到了鲁迅身体里的那把火,是野火。”本书不回避风云半个多世纪的文坛公案:“然而,鲁迅在信中屡屡称顾(颉刚)为‘朱山根’或者‘红鼻’,这实在不像一个正人君子所为。更何况,鲁迅本人对拿别人的身体缺陷进行攻击曾经非常厌恶并撰文予以抨击”,如此等等,鲁迅作为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以至“阴暗”、“恶毒”都被平常化处理,这样的解读或许比当下的某些高明人士藉此将鲁迅丑化要好一些吧!
本书没有局限于仅对鲁迅恋爱的叙述。书中大量的关于1920年代中期社会事件分析,更展示了鲁迅平常人真性情的一面,作者希图还历史一个真面目的意识让这些事件看起来更易于理解和为常人所接受。鲁迅与顾颉刚争端、陪伴许广平一同面对“女师大”学潮、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交恶、应付情敌高长虹的纠缠、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始末,《莽原》和《狂飙》杂志前后始末,加之大量与许广平分居时各个恋爱细节和相思之苦,凡此等等。本书使“鲁迅的生活和细节被无限地发掘出来,被神化了的鲁迅先生随着这些细节的逐渐饱满,而越来越走近人群,成为一个孩子气十足的普通人,成为一个爱憎分明心存善意的文人,成为一个恋爱中犹豫不决、需要许广平给他一束光才能找到路径的普通人。”
 (推荐人供职于省海事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