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期 第171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0-02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如何做一名“接地气”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作者:文 / 杜妮娜


“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只要站在大地上,就会涌出源源不断的力气。”在大学的新闻理论课上,笔者的老师刘卫平教授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做好新闻工作者,就要争做安泰俄斯,永远踩在大地上。”所谓“永远踩在大地上”,指的便是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扎根基层,写新闻要接地气,亲身感受这份热土上的风物人情,以真诚的笔触如实记录,而非闭门造车,靠借鉴他人文章和自我臆想完成报道。“地气”之于新闻,是生命力的所在,这是由新闻的本质决定的。不接地气的新闻,注定“行而不远”,没有传播的生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名“接地气”的新闻工作者呢?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笔者结合个人经历,提出了一些见解。
走进基层抓“活鱼”
基层天地阔,源头有“活鱼”。深入基层的体验式采访就是“接地气”的表现之一,也是反映大主题的小切口。
“接地气”的外在表现是改进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行业报赢得口碑、赢得读者的前提是要形成品牌,办出特色,把更多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延伸采访触角,扩大报道领域,多采写来自一线的报道,要带着一颗真心、一腔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将基层群众所闻、所感、所想作为新闻报道的焦点和重点,对他们最关注关心的话题进行采访报道,进行探讨议论,真正体现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
2017年,为做好沿黄公路通车系列报道,笔者所在的单位组织新华社陕西陕西分社、陕西日报社、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凤凰网等媒体同策划了“行走沿黄公路”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此次活动采访地点包括榆林、延安、大荔、合阳等地。其中,笔者所在的采访组在大荔县、合阳县进行了为期4天的采访。通过实地采访,各小组的记者深刻体验了沿黄公路的建成通车给当地政府和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比如笔者去的岔峪村,是合阳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偏僻小村。东临黄河,面对青山,虽有着三千年的文明史,但一直交通不便,偏僻落后。然而,沿黄公路通车后,当地的老百姓再也不会因为交通不便而发愁花椒的销路,头脑灵活的村干部带着村民借着徐水河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起了农家乐,接待游客,发展了黄河漂流或者水上娱乐项目,打造集旅游、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区,岔峪村成为了黄河西岸的最美驿站。通过实地采访,笔者和随行的记者们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以这种“体验式”采访作为“沿黄公路致富路”这一主题的切口,让每一组记者都“有话说”,他们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将采访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带着“温度”的作品传递给广大读者,达到了讲好交通故事,将陕西交通人“大爱在心 为民开路”的价值观展现地淋漓尽致。
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新闻事件
众所周知,新闻写得好不好,故事是个宝。新闻单位在策划具体活动报道时,要善于引导记者去基层挖掘“脚本”,用讲故事的方式,以生动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新闻事件,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前,做好脱贫攻坚、交通扶贫宣传是笔者所在单位的工一项重点工作。
从去年开始,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笔者所在单位组织各级媒体记者深入基层,开展了“脱贫攻坚在行动”采访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在具体的做法上,报社围绕主题,抽调骨干记者成立新闻报道小组负责相关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此次走进“脱贫攻坚在行动”采访报道,运用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方式,在人民网、新华网、陕西传媒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的形式,把基层感人的事迹、动人的精神及时报道出来。同时要求新闻记者走进各扶贫联系点,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第一手的素材、最生动的现场、最感人的故事,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要捕捉打动人心的故事,发出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多出精品力作;要合理安采访时间和采访进度,算准贫困账、谋好脱贫策,为脱贫攻坚战助力加油;要以绣花的功夫扎扎实实地深入贫困村,用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讲好脱贫攻坚的交通故事。这样一来,写出来的报道生动有趣,有故事性,也有高度,读者爱看。
比如人民网记者乔雪峰写的《淳化:铺就村民致富路》在文章开头提到“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交通。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淳化县,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贫困县,“坡陡弯急、泥泞难行”“路不通,行路难”,曾是制约阻碍其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今,淳化交通基础设施逐年好转,农村公路通乡达村,已经形成了“一干四横九纵六出口”的交通路网新格局,一条条设施完善、四通八达的道路,不但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还为村民们叩开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门。文章讲述了当地老百姓的故事,日子富裕了,贫困帽子甩掉了,语言朴实接地气,但又不失深度和高度,既有点击率又有影响力。
贴近群众 关注大时代小人物
贴近群众,历来都是中国特色新闻媒体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铁的纪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靠的是扎在基层的“根”,做到“接地气”。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走近群众生活,拉近与百姓的生活距离、情感距离,将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刻画出来,传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诉求,使新闻报道真实可信;要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充分挖掘小人物的生活,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突出问题和重大命题,树立小人物典型形象,把他们的呼声、心声摆在工作的第一位,要用富有才气、“泥土”气的文字语言表现出来。作为行业报的新闻工作者,深知交通系统有一大批大时代的小人物在默默奉献着,只有真实地与他们面对面,听他们讲故事,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情感的人物报道,感染读者。
在这个日新月异、激情奔涌的时代,笔者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幸运的,因为无数的新闻素材正在涌流。无论是一个反映改革进程的横断面,还是一个刻画普通人物的小故事,都可以折射时代的光辉,散发时代的温度,映照新闻的情怀。在这个激流勇进、梦想与挑战同在的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是幸福的,因为无数的新闻故事正在被书写。于微末中寻真章、在朴素中见真情,贴近火热的基层和实践,就不难迸发出解读时代的最生动语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