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期 第17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11-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读《盐铁论》
新闻作者:文 / 李 虎



《盐铁论》是根据西汉时期“盐铁会议”纪要整理的一部奇书,作者是桓宽。
“盐铁会议”召开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地点在长安,是一次中央级别高层经济政策研讨会,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全国各地学者儒生代表60余人参加。参会人员围绕当时的国家大政方针、对外政策、经济政策,特别是盐铁国家专营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会议的一方以桑弘羊为代表,主张坚持盐铁国家专营,进一步扩充国家经济实力,继续打击匈奴,延续汉武帝大一统的辉煌。参会的儒生学者,当时称为文学和贤良,认为应取消国家垄断经济政策,全面按照儒家思想以德治国。
会议上,桑弘羊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桓宽的文章似乎明显偏向儒生学者,多次描述桑弘羊在辩论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会议结束后,朝廷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官营经济有所收缩。虽然没有全面取消国有经济垄断制度,但是儒生学者显然取得了一定胜利。
这场辩论从盐铁专营问题切入,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策略,影响非常深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国家政策的一个风向标,一次转折点。从那以后,汉朝的国策有所调整,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越来越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根本指导。
但无论用何种思想治理国家,都离不开实用的经济政策。从长远来看,这场辩论其实至今并未平息,现如今国家经济深度改革,关于国有经济政策和国有体制改革的问题仍在探讨。激烈的辩论,并不亚于当年的盐铁会议,这似乎是中国从古到今发展的永恒话题。
历史表现出独特的延续性。而且时代的背景也有些相似,今天中国又再次站在了大国崛起的转弯处,关于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争论也依然没有停止,这或许就是《盐铁论》的价值所在,它超越了时代。研究《盐铁论》,对今天仍有很多启示。
盐铁会议的历史背景很特殊,发生在汉昭帝时期,昭帝是个小皇帝,继位时才8岁,治国理政主要靠大臣。开会那年,汉武帝刚去世6年,整个国家还没有摆脱汉武帝的光环。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历史上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只有秦始皇和唐太宗。汉武帝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平定南越,凿空西域,开发西南,国力和疆土达到极盛,一时人才辈出,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有司马相如、司马迁,武有卫青、霍去病,财经方面首推桑弘羊。空前的跨越式大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无论是对外战争和边疆开发都离不开钱。这个时候,桑弘羊出现了,他是一位杰出的财政专家,他配合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经济政策,包括盐铁国家专营、酒类专营、货币改革、均输、平准、税收等一揽子财税政策,大幅度提升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汉武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桑弘羊的经济政策开始受到质疑。
汉武帝的晚年盛极而衰,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对外李广利出师失败,宫廷发生巫蛊之祸。“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此时汉武帝有所反省,颁布了《轮台诏》,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罪己诏,否决了桑弘羊提出的西域轮台屯田提案,对国家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希望减少苛政和人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流露出一些更加稳健的发展思想。
可惜汉武帝老了,很快就去世了,霍光受命辅政,桑弘羊也是四名辅政大臣之一。
然而汉武帝的光辉岁月已经一去不返,皇帝年幼,真正掌握实权的是霍光,旧的各项政策亦在调整之列,以便霍光独揽大权。
今时不同往日,不仅是政策,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也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汉初时候,治国思想偏向道家,主张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自上而下占据社会的主流。从《盐铁论》来看,桑弘羊的思想接近战国的法家思想,实用主义色彩很浓。
这种思想在新的时代越来越不合时宜,无人喝彩。参加盐铁会议的儒生学者几乎都是儒家思想,众口一声,对桑弘羊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桑弘羊很像战国的思想家,仿佛商鞅、韩非子在演说,儒生学者则满口仁义道德,动辄引经据典。
桑弘羊的失败,就是大将军霍光的胜利。在会议的第二年,桑弘羊卷入政治谋反事件,牵连被杀,惨遭灭族,霍光是唯一的胜利者。历史就是这么无情,为大汉帝国操劳了一辈子的桑弘羊死得很惨。
所有的结果其实在盐铁会议上已经有所预兆。这场辩论持续了半年,内容博大精深,被整理成的《盐铁论》多达60篇文章。一篇文章一个议题,涉及了当时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文章采用对话体,两千年后仍能感受到辩论的氛围,双方针锋相对,口若悬河。
这场辩论其实也很必要。桑弘羊的国家经济垄断政策,虽然对大汉帝国的崛起贡献了巨大力量,可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国家专营出现了一些产能低下、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妨碍了地方经济和民间经济的发展,就是儒生指出的“与民争利”问题。从这一点来讲,这场辩论是必要的,如何使国家和地方更好地协调统一发展,发挥国有经济引领作用,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话题,至今都没过时。
但是儒家治国,容易造成重农抑商的局面,工商业发展滞后,这在后来王朝里有所应验,中国社会始终没能摆脱农业社会,灿烂的古代文明终于在近代的全球化中掉队。而且儒生过于强调仁义,竟然要求对匈奴停止战争,依靠道德感化,这显然过于迂腐。无论是经济民生还是对外关系,显然仁政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
一句话,儒生重义,桑弘羊重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多种经济协调发展。从这一点来讲,《盐铁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作者供职于省高速集团服务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