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期 第176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3-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再解 鸦片战争
新闻作者:文 / 仇彦虎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提起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系列失败,总会让人想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到只能用大刀长矛来对抗英国人的洋枪洋炮。这些印象不能说错,但在茅海建先生看来,这些结论太过流于表面。
比如说,在军事领域,中国为什么落后?最直接的回答当然是技术落后,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我们还要追问一句,中国的技术为什么会落后?过去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说当时的中国人没有科学精神,科学不发达,所以造成技术不发达。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但是在那个时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还没有绝对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科学思维,技术上也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差距。没有科学指导,中国古代史上也有辉煌的技术成就,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所以,科学落后和技术落后不能混为一谈。具体到鸦片战争中,战争双方,也并不是热武器的英国和冷兵器的中国之间的战争那么简单。要知道,中国的火器不仅发展得早,而且直到清代初叶也并不落后。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军队也不是一支靠大刀长矛的冷兵器军队,他们是有火器的。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火器技术的巅峰,是康熙年间。当时,清军掌握着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虽然说,这些武器都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但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技术,而且从明朝末年到清代康熙年间,中国的火器技术一直在发展。
中国武器技术真正开始落后,是在清代初年平定吴三桂、葛尔丹这些大乱之后。首先,平定大乱之后,军事技术就没有直接的发展需求了,由于清朝并没有大规模向外扩张的意图,整体上倾向于国内治理,所以整个国家对于武器的热情也不高,经费、人力都没有向这方面倾斜。由于重心在对内,清政府对于武器技术,除了不思进取,还加强了对技术的封闭。简单地说就是严防死守、秘不外传。清政府从这个时间起,对武器的态度就成了“天下太平以后就封起刀枪。”
当然,这个传统从秦始皇时代就有。秦始皇就曾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缴起来,铸成12个金人。在皇权看来,控制武器是防止内乱的最好方法。
上面的内容说明,在军事技术上,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社会协作网络上的差距。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支撑它的一定是一个复杂的协作网络。清朝火器发展过程中,清政府设计的是一套保密体制。他这一保密,技术不断重组的进程就被打断了。不仅技术本身得不到发展和进步,甚至连火药、铸铁这样的上一级技术模块,都因为没有需求而消失了。
你看,中国军队在武器上落后,军事实力差距大,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不懂如何制造火器,而是中国政府制度严重限制了先进武器的生产和发挥。这才是中国在纯军事领域落后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在不了解和理解真实的历史场景的情况下,只对结果进行评价,容易陷入“事后诸葛亮”的模式。鸦片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两种一般印象,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的思维。如果清朝不腐败,如果中国技术先进,也许结果就不一样。茅海建先生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不是他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发现,也不是提出什么新奇的历史观,而是把鸦片战争的前前后后摊开来给我们看,让我们能理解真实的历史场景。
 (作者供职于西宝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