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期 第179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7-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新闻作者:文 / 宋叶飞


《小孩》
大冰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7月第1版
初识大冰,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的大冰,是山东卫视的主持人,主持着一档名为《阳光快车道》的综艺节目。那时候的我,还没被繁重课业困扰。每周六晚上总是雷打不动看直播。清新明快的栏目格调,配合着大冰那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每每逗得我捧腹不止。
再识大冰,他已然成了作家,而且已经有了五六本著作。让我惊掉下巴的是他身上那堆琳琅满目的标签――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老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科班出身的油画师、手鼓艺人、业余皮匠、业余银匠、业余诗人、资深西藏拉漂、资深丽江混混、黄金左脸……繁复无比的标签,让我不由得对他那过于丰富的人生经历瞠目结舌。大冰说,他把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都换成了铅字。迫切想要了解一下他的我,迅速购置了他最新的一本书,试图透过字里行间,了解一下他这些年的经历。
从我读课外书开始,很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地读一本书了。大冰的文字,看似豪放不羁,却自有千钧之力。阅读过程中,不时笑出声,引来家人侧目。 这本书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章节结尾的地方,都附赠一些民谣歌曲,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收听。于是,桌边放一盏清茶,伴随着氤氲的茶香,耳畔回旋着时而浅唱时而低吟的乐声,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刚拿到《小孩》,封面是蓝色主色调,配图是个俏生生的客家小女孩。通篇读下来,不像是小说,反倒像个熟识多年的老友在你耳边絮叨他的往昔经历,琐碎,却不失温情。无外乎坊间称呼大冰为说书人,倒也对得起“野生作家”这个名号。
书中有一章讲的是大冰和大松这对“患难”兄弟,多年来一度被冠名为没头脑和不高兴。用大冰的话说,“见了膈应得不行,不见思念得不行,莫名其妙就当了这么多年的兄弟,砣不离称”。读这部分的时候,眼里是大冰的文字,脑海里回旋的却是老潘的身影。
老潘其实不老,和我同龄而已。和他相识是在高二那年文理分科后。先后经历高三、复读、大学,直至现在的邻居,和他纠葛多年,生生混成了“砣不离称”的死党。老潘性格怪癖,熟识他的人,都笑骂他是属狗脸的,经常一言不合说变脸就变脸。隔天,又嬉皮笑脸往你边上凑,像没事人一样,完全忘了之前龇牙咧嘴的样子。认识老潘这些年,他龇牙咧嘴仅限于旁人,甚至和他媳妇也曾闹得不可开交,却从未和我红过一次脸,每每还借口他虚长几岁,以兄长自居。老潘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常年待在西藏,一年到头在家也待不了几天。好不容易回趟家,还整天惦记着和我玩,他媳妇抱怨,干脆你兄弟俩过去。
读“台北儿子”这一章节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种心境。父亲阿宏,堪称鬼马第一。阿宏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堪称五毒俱全坏事做尽。成年后的阿宏痛定思痛,洗心革面,以己为鉴,处心积虑,最终用反向教育的方式培养出了一个无比优秀的儿子。阿宏照顾病重父亲的那一段,看得人不禁落泪。为了父亲的健康,他动用了许多让人嗤之以鼻的做法。比如为了锻炼肺活量,诱导老头抽烟;为了锻炼腰腹力量,他往地上撒钱;为了增加蛋白质摄入,诱惑老人吃冰淇淋……种种看似无稽之谈的康复训练,带来的是父亲慢慢康复的身体和医护人员目瞪口呆的表情。透过阿宏的故事,仿佛给我这个刚开始为人父的人指出一条明路――放下身为人父的架子,蹲下来,从儿子的眼光看世界,和他做兄弟,当朋友,像个小孩一般陪伴他一起成长,成才。同时,在孝敬老人这件事上,一定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
大冰的书读的愈久,愈发觉得他笔下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小孩。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回旋在你的身边。“走过的路越多,越喜欢宅着。见过的人越多,越喜欢孩子”。伴随着日升日落,看似我们已经长大,每天游走在江湖和市井,浪迹在田野和天涯,切换着不同的身份,平行在不同的世界。 大冰的书读得愈久,愈发容易对号入座。对他笔下的好小孩、坏小孩、倔小孩、傻小孩、疯小孩、老小孩、穷小孩、苦小孩……形形色色的小孩,总能从某一个小孩身上看到自己或是身边某个人的影子。我们都在说着已经长大,其实内心深处还是个小孩。一个需要发育的小孩。
所谓《小孩》,当作如是观。
 (作者供职于澄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