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期 第179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7-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暑期冷阅读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心静自然凉,越是炎炎酷暑,我们越要读静心的冷书。什么书能静心?哲学,艺术。听起来高大上,读起来蛮实用。实用?是的,我们对实用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二十年前了,当手机CPU的速度到达5G时代,再没有什么靠精确计算的工作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了,我想,一时半会还取代不了的是人类的哲学反思能力和艺术感悟力。正如人类已经不能跟“度娘”、Google拼博闻强记了,想要超越它们,我们必须成为诗人、哲人和艺术家。
有几本书读过,受益过,且再读几遍都不吃亏,它们是真的导师。我为大家推荐这几本书,选择的标准是入门级、不过时,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被人们认可欢迎,成为经典。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美】罗伯特・所罗门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
这本经典的哲学导论反复被阅读,已经出了第十版。童鞋们不要被这个“论”字吓住,“大问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本书以美国作家特有的通俗风格引导大家跨进哲学门槛,回答人生中最为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甚至从未思考过的“大问题”。我觉得中美贸易、朝核问题,英国脱欧……这些大事对个人来说都算不了真的“大问题”,因为肯定有政客和专家们在解决,自己再关心也只能看个热闹。其实,我们的大问题是,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选择什么职业?如何对待朋友或亲人?对所有这些至关重要的事情,是跟着大流走呢?还是深刻地反思每一个问题,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去那样做?本书作者善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大哲学家的复杂思想,读来很接地气。反思所有司空见惯的事,理所当然的事,这就是哲学的任务,它是一种反思和追问的习惯。哲学是对完全陷入生活锁事并随波逐流的拒斥。如此对生活中见到的每一件事,我们便有了自己的判断,无论是决策还是审美,我们便不会被任何形式的洗脑所左右。贾平凹说过,如果把作家比为羊群,那么哲学家就是牧人。的确如此,每一部发人深醒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独特的哲学思考决定故事的方向。比如,加缪在27岁写出小说《局外人》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哲学家了,当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问世,他便成为存在主义大师。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哲学大问题永远是文学最好的寓所。
本书不仅教给我们哲学的思考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也如一位向导引着我们去面见一位位在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哲学家,当然关注点不在他们的私生活和其人的重要地位上,而在他们的思考本身。所罗门教授的写作方式对哲学零基础的人们具有晓畅易读的吸引力。他没有按照哲学史的先后顺序安排,而是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所有材料,逻辑上更为实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有一个阅读建议,这就又为我们打开了无数扇门,走进与智者对话的房间。
《艺术的故事》
【英】贡布里希 著
范景中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4年5月
这是一本经典的艺术史入门书,目前已经出了12版,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贡布里希第一本成名作是《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那是一本受委托写给学生看的书,可想而知其通俗易懂的程度。这本艺术史的行文风格也是如此,它像一张世界艺术的地图,从史前的洞窟壁画到当代艺术,娓娓讲述那些艺术史上的精彩画作,以及它们形成的动因、历史背景,风格上的演进。书中许多大画幅的艺术作品插图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阐述。“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评论】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艺术理论佳作。我无法表达自己对于这一新版本的赞美之情。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所有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辉。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
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千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们。
――法国卢浮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
《观看之道》
【英】约翰・伯格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第3版
这本书只有3.2万字,读完它不费太多时间,然而并不十分易读,作者的思考较深奥,需要全神贯注的阅读状态,才能心领神会其妙处。约翰・伯格以画家的身份写出了这本经典的艺术批评。本书的内容最早是为BBC的一个电视系列片Way of Seeing所写的观点,因此由五人团队合作编写而成。不同于其他艺术评论书籍,本书并非在艺术史的层面介绍或评价一幅油画或摄影作品,而是从哲学的层面思考人们观看它们时的深层心理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比如在谈论四个世纪以前荷尔拜因那幅《两大使》的名画时,他并没有讨论技法、流派,以及本画在艺术史上的独特意义,而是在讨论一张精致的油画如何让视觉的观看转化为触觉和手感的体验,对画作呈现的刺绣、地毯、金器、宝石镶嵌、裘皮等等财富物质的触觉,这张油画是要炫耀一种生机勃勃的,由金钱强大的购买力所认许的财富。他当然也注意到这张画上那个严重变形的颅骨,对这个颅骨为什么要画得那么难以辨认,评论家们已经说得够多的。伯格从这个细节看到了传统绘画所面临的矛盾,即大多数传统绘画采用了明确的写实画法描绘象征死亡的颅骨一类东西,令象征的含义显得呆板,说教,因此过于注重技法的精致真实反倒架空了它原想说的主题。在此,伯格又引用了一个类似于荷尔拜因的处理方法,威廉・布莱克的画,这位画家使画中人失去实质变成半透明,并无视地球引力,从而使画作超越了传统的“实质性”愿望。接着,从两位大使架上陈列物开始,伯格探讨了大使做为殖民者对世界的看法、与土著的关系,并旁征博引了此类题材的其他画作。然后,从大使的面貌与服装的配合,伯格又探讨了许多画作人物姿态服装矫揉造作的毛病,直到今天,电视上的政客木偶式形象,便是其新表现。
这是一系列连绵无尽的思考,信息量与独特视角令人目瞪口呆。因此,本书并不针对画家和艺术爱好者,而是面对所有领域的人。看过本书,站在一幅画作前,也许你会看到更多,看到无限,而不仅仅是故事、技法、精美、震憾这些简单的感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