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期 第192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0-27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和我的家乡
新闻作者:张永涛


这两年,总惦记家乡,这是一种情怀。看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也不由得想说说我和我的家乡。

扶 贫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相信每个扶贫干部,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影片中的“神笔马亮”片段,讲得就是驻村第一书记马亮为了扶贫而放弃出国深造机会的故事。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杨军和冯宝宏,是我的同事,他们代表单位扶贫驻村,从城市到宝鸡西山一个小山村,一呆就是两年多。自己带着电饭锅,每天吃两顿饭,大多时候,不是方便面就是挂面,他们说,多想吃一顿饺子啊。为了动员贫困户盖新房,杨军天天帮人下地干活,收庄稼时肩膀都被农具磨破了。一个贫困户家养的牛有病了,他急忙开着私家车去镇上接兽医,并告诉兽医说:这是扶贫牛,是贫困户的半条命,不能叫死了。一个贫困户的孩子要当兵,杨军和冯宝宏跑前跑后,帮着了解政策,办理入伍手续。还有扶贫干部毛永强,他代表扶风公路段在庄白村驻村,国庆节八天假,他六天都在村上工作。我想,也就是由于我们成千上万个扶贫干部把小事当大事来做,把个人的事情放下,把贫困户的事情当事来做,才有了我们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绩。

乡村旅游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天上掉个UFO片段讲,小山村靠着“UFO”打造主题旅游,开启了主题餐馆,一时名声大噪。

看看我的村庄,对面的七星河湿地公园,早年就是一道深沟,蜿蜒着一曲流淌不完的清水。多年前,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把家里要洗的衣物用背篓背上,带着我们兄妹到河沟里洗衣服。去时,带上干粮,洗完了衣服,就地铺在杂草上,一边吃干粮,一边晒太阳,等待衣服晾干,再用背篓背回家。

眼下,这里发展旅游,建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半坡上也修建了住宿的窑洞,供儿童玩耍的游乐场,集关中各种小吃的餐饮一条街,吸引着周边大量的的游客。国庆黄金周期间,那里正在热火朝天的搞臊子面大赛。我不仅关注比赛的进度,就连朋友们晒出来的臊子面照片,都要翻出来一一品味。评奖后,我看到有些农村服务队都得了大奖,不由得替家乡高兴。

苹 果

影片中“回乡的路”片段讲述了陕北小伙发展沙地苹果,衣锦还乡的女主播感恩老师要带货直播的情景,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家乡诸多苹果园的经历。拿我舅舅来说,他栽植了两亩苹果,已经持续七八年了。他是细心人,每年都在总结经验,讲服务,讲品质。从施肥、浇灌、挂果、上色、套袋,包装上下功夫,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农民的质朴、善良和诚实守信。当下,正是摘果的时节,为了保证苹果的口感,他宁愿晚几天采摘。这些天,他最关注天气预报,每天根据来自五湖四海的订单,调整着摘苹果的计划。快递小店就在村口,流水线作业基本上能够实现三天全国到货,方便的同时,更能保证吃上新鲜的苹果。

医 保

父母亲上了年纪,执意要回农村。这样的习惯,已经持续两三年。为啥要回去?不仅因为那里是根,更重要的是,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在缩短。

二老在老宅院里开辟一小片花园和菜园,花园里满是月季、芭蕉,菊花,还有一些邻里交换的叫不上名字、但开得旺盛的花草。他们也在菜园种植各种蔬菜,什么黄瓜、西红柿、茄子,南瓜,吃菜的速度,是赶不上蔬菜的成长速度。

我们兄妹们也爱在假日里回去度假。陪着老人,坐在小院里,吃着父母种植的蔬菜,聊着村子的趣事。夜间,抬头便是漫天的星辰。早晨起床,听的是院子杏树上的鸟语,享受生活中的闲情。就在一个多月前,母亲住院,我开车去医院,打了导航,绕来绕去却发现,我家距离医院竟不足千米。后来又发现老家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如今都大大改善和提升,医保联网、报销比例也没什么差异,便安心让母亲在老家医院治疗了。

一堂课

好电影,一定是接地气的。范伟演的乡村老师,把时间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家乡—千岛湖岸边的一个小山村,停留在小学校里的最后一节课上,使人笑泪相加。

我回家乡,总要到村庄仅有的一片庄稼地走走。我告诉孩子,能种庄稼的土地不多了。村庄的角角落落,留下我童年许多记忆,这些记忆,不光入了骨髓,更是触及了灵魂。我们小时玩耍的麦场,已经被楼房占据。走在那里,我就想起我爷,他把晒干的麦子装进了麻袋,却依然蹲在地上,把麦场地面缝隙里的麦子颗粒往出抠,一颗,一颗,直到一只手掌里有了半把麦粒为止,直到抠不出来为止。孩子自然不会明白这些,不就几颗麦粒么?但,我能理解。我带孩子走在通往庄稼地的路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她,要的是她对土地习性的理解,对一个贫穷时代的理解,对一个好习惯的理解,这,也算是给她上一堂课吧。

 (作者系宝鸡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