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期 第192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0-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长恨歌
新闻作者:

王丽红:经不得数的好年华

在众多当代作家中,王安忆被认为延续了张爱玲的风格。这或许是因为她们都成长在上海,又都将笔触伸向她们所熟悉的上海,以女性的视角书写着这座繁华都市里形形色色的婚姻爱情。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父亲王啸平是一位剧作家,母亲茹志鹃更是著名作家,她一岁多便随母亲迁居上海。16岁那年,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在陌生的乡村,孤独的生活让她感到十分苦闷,远离家乡亲人,生活上很不适应,对前途毫无信心,看不到一点希望。王安忆的母亲此时的境况也很不好,只好在精神上给予女儿一些慰藉。母亲跟她通信,引导她把生活中所看到的所经历的,周围的农人、身边的小伙伴们发生的事情等等,都记录下来,王安忆当时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然而不经意间的观察和记录,为她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与素材。两年后她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24岁返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离开上海的时光里,王安忆在时代的颠簸浮沉中,经历了社会的大变局,重逢时,上海这座城市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她在很长一个时期,用自己的笔来追忆和寻找上海,《长恨歌》成为其中的代表作。

《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是典型的旧上海弄堂里的女儿,精致中藏着风韵和雅致。她的一生是从竞选“上海小姐”,成为“三小姐”开始的,那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一个闺阁中低眉颔首的乖乖女,被推到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王琦瑶是有些陶醉了,硬生生把一段真挚的友情,一场刻骨的暗恋,化作了颁奖时那漫天的花瓣,四散零落。至此,王琦瑶的青春仿佛戛然而止,她走进爱丽丝公寓,舍弃爱情的“底线”程先生,成为权贵李主任的“金丝雀”。此时她还是带着爱情的想象的,可短暂的欢愉之后,清晨等黄昏,白天等晚上,月复一月,最终等来的,却是李主任的坠机而亡。

接下来在改天换地的新时代,怀有浓郁的老上海腔调的王琦瑶,虽然尽力抹去一切色彩,而她身上那种让人深陷其中的怀旧情调,却总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即使落魄到隐姓埋名,靠给人打针糊口,她依然守着自己那点小情小调,守着自己的坚持和骄傲。表面上风清云淡,暗地里精雕细琢。她想掌握命运,但命运却总是跟她开玩笑,所有与她有过生命交集的人,最后都成为生命中一个个过客,与程先生失之交臂,萨沙远走异乡,康明逊没成为她爱情的宿主,就连黄金也没能留住一度为她痴迷的老克腊。最终死于非命,碧落黄泉,结束了她哀婉绚烂的生命。一生寻爱,寻找可以寄托的安稳,却终究逃脱不过命运的洪流,成为时代的尾音。

十年动乱以及插队的经历,使王安忆能够在创作中充当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理性地看待人生。她在《上海的女性》一文中曾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她们坚决、果断、严思密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不计成本、忍辱负重、为爱痴狂。”王琦瑶生活的每一次重大变故,生命中每一个男人的来去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旧上海的兴衰史,她的活动场景就是一幅旧上海的风情画。面对与张爱玲的比较,王安忆说有一点她是认同的,那就是对市俗生活的热爱。《长恨歌》里的上海,不是华贵的银行、饭店和外滩,而是密布四处的普通民宅和建筑,是纵横交错的弄堂,是市民阶级的栖身之所。那里集中了这座城市里的大部分人口,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在日常生活里寻找救赎。王安忆用舒缓的笔调不急不躁地讲述弄堂里的小故事,文字干净又缠绵,小巧又精致,极具风韵而又深刻,充盈着生活的细节,有一种绵长的细腻。喝茶打牌,围炉夜话,妆容服饰,那仿佛游走于弄堂间哀婉缠绵的笔调,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王琦瑶哀婉缠绵的一生。

《长恨歌》的书名取自白居易的名篇,吻合了王琦瑶似杨玉环般的“红颜薄命”。王琦瑶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悲剧,这悲剧从年少的选美开始,一步错、步步错,一生错付,似乎处处都是遗憾。有过那样多的相遇,付出了那样多的真心,一直以一种坚强而韧性的姿态,与时代做着无声的对抗,最后的最后,却也只是凄惨孤独地和这个世界作别。从二八芳华寻到梦断黄泉,正如书中所说:

“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




闫长生:长恨成歌爱成殇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最有影响力的海派作家代表,她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坚持写作三十多年。她的写作有着特有的韧性和不屈不挠,描写的手法细腻。这部小说的故事脚本来源于作家偶然听到的一个故事,40年代的一个上海选美小姐在80年代被一个社会流氓给杀了,通过这个素材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用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写就了这部文学巨作。

通过对王琦瑶四十年爱情悲欢离合的描写,刻画出上海弄堂里普通人家的女孩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哀婉人生。其中交织着上海这座大都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王琦瑶是那个时代繁华旧梦的一个缩影。

小说一开始并没有让女主人公一跃而出,而是从上海的弄堂、闺阁、鸽子尾尾写起,犹如国画大师用工笔画大肆渲染美景一样,为王琦瑶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王琦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选美大赛当上了“上海小姐”,从此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在她40年的情爱中,处处书写着旧时代人的身不由己,所有爱过她的男人无论情愿或不情愿无一例外地离开了她。他们有的自私,有的耿直,有的霸道,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有的则是生死两茫茫。总之,王琦瑶最终一无所有,只剩下躯壳,连这没有灵魂的躯壳最终也被她乞求得到怜爱的人杀死。

全书在细腻的笔墨下娓娓道来,道出了四十年代的上海繁华,四十年代的浪漫,四十年代的从容。琐碎的生活细节展现普通人的命运在时代变迁中如何长恨成歌,因爱成殇!读完这部文学巨著,让我不禁哀叹时代对人的影响。

 (作者供职于临潼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