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秦巴山区的汉中先民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注重修建道路的族群。古代汉中就有许多修筑道路的历史传说,如“三皇乘祇车出谷口”“五丁开关”“石牛粪金”等。李白:“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诗吟咏的就是“五丁开关”的传说。古代勤劳的汉中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通了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使汉中成为今天的栈道之乡。辛亥孟冬时节,我与王蓬、刘清河、李振峰、杨建民几位作家朋友同览汉中公路美景、欣赏秦巴山水风光、寻觅古道遗迹。
11月10日乘车从汉中向北行驶,316国道随褒水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我们此行的目的在于山水之间也。车过褒姒铺、马道镇行数十公里达武休关停车区。武关河在此汇入褒河。武休关是褒斜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这里两山夹峙、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为古道上的咽喉要塞,历史上曾有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于此。明代诗人何景明任陕西提学副使路过留坝时曾作《武关》一诗,描写这里的道路关隘:“北转赴留坝,西盘出武关。微茫—线路,回合万重山。”站在244国道边向褒河东岸遥望,山崖上一排方形栈道孔是褒斜道遗迹。可以说褒斜道是中国公路的老祖宗。这些栈孔像深邃的眼睛,洞穿了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幻,记录了无数历史过客的匆匆身影。紧邻国道的两座平行的银海高速公路大桥伟岸高耸、气度轩昂,似阳刚俊朗的少年,向栈道、川陕公路和244国道展示自己的翩翩风姿。而高速路大桥旁有一座1935年由青年工程师张佐周主持设计修建的钢梁桥,桥墩是大块长方青石砌成,桥墩厚重坚实,历经85年洪流激荡依然傲立在武关河中,已被省市公路部门作为文物加以保护。武休关荟萃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公路标本,浓缩了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史。在这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公路的前世今生。
11月11日,沿108国道经城固、洋县向佛坪进发。这条道路有些地段曾经是古傥骆道的一部分,古代即以险恶著称。唐代诗人岑参永泰元年(756)冬十一月走傥骆道时曾有诗描述行路的艰难:“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今天108国道沿途虽然山势巍峨峭峻、峰峦叠嶂,山路蛇行斗折、蜿蜒迤逦。但道路平坦,设施完备,再无岑参的惊悚艰险之感。车行倏忽,窗外景象飞速变换。公路两边山色斑斓、水流跌宕。远山各种乔木、灌木葱茏茂密、五彩斑斓。河中或奇石嶙峋,姿态万方;或激流翻滚、击石抨崖;或水流潺潺、沙滩平缓。河岸或峭壁如削、或田畴次第、或炊烟袅袅。路边偶有落叶的柿树吊满红灯笼般的柿子令人垂涎。停车金水镇碗牛坝休息区,路边金水河风光绮丽。河中有一落差十余米的小瀑布,若迷你版的黄河壶口瀑布,十分奇特。
穿越土地岭隧道进入椒溪河谷地。车过佛坪城,经熊猫谷、龙草坪,行进于秦岭主脊隧道达汉中与西安交界处,小憩在汉中公路人修建的停车区。一座巍峨的仿古门楼矗立在隧道出口的山崖上,与隧洞口和谐地构成一座古代城门楼。登上城楼上向北远眺,夕阳下苍苍莽莽的群山不再是单纯的绿色。青的苍松翠柏、红的枫叶石楠,黄的银杏水杉,还有缤纷的山花野草,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美不胜收。王蓬兄见此美景诗兴大发,随口吟诗:“溪流分江河,峰峦界南北。”
11月12日早,从佛坪城出发前往西乡路途的一段是古代子午道,也是一条有故事的道路。《石门颂》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这条道路见证了汉家四百年天下的龙兴历史。经饶峰关,过石泉县,沿汉江向西,车的左面是隽永清秀、妖娆多姿的大巴山,车的右面是一碧万顷、白鹭翱翔的石泉水库,水澈天清、山水辉映、青山巍巍、水波粼粼,车子仿佛行驶在一幅精美的水墨长卷中。
午饭后我们抵达西乡、镇巴交接处的红石梁停车区。这里竹林幽幽、溪流淙淙、亭台俨然,是一处小巧精致的园林景观。因红石梁隧道的开通,前往镇巴的道路缩短了十几公里。原先的盘山公路则成了网红打卡点。徒步登上红石梁,盘旋十数道弯的公路尽收眼底。路两旁行道树大多是笔直挺拔的水杉,落叶铺满道路,似金色绸缎铺就在莽莽群山中,与周围山上片片红色、绿色的丛林构成一幅色彩浓烈的巨幅油画,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图画。从同行的周迎春先生的航拍器中看到的红石梁全景影像更加震撼。大美的景象无法用语言和画笔描述,这大约就是宋代诗人、画家文同“爱之欲把入图画,世无好手将奈何”的感慨。
子午古道曾是唐代荔枝道的一部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发生在这条古道上。
三天时间,数百公里行程,跑马观景,一路秋色如画,感触颇多,不能一一道来,但公路之美,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