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陕西省镇巴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在全县人民中一度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要想富,先修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镇巴交通事业发展振兴,真让人们敬佩和点赞。
镇巴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道路崎岖陡险,仅有水路两条,一条是楮河靠小竹排运输。另一条是县城泾洋河到西乡用的小木船,一次只能运几百斤食盐。有一年,当时的县委书记前去汉中开会,突然河水猛涨,冲翻了小船,有7人惨遭遇难。而通往外地的只有6条小路。境内交通闭塞,民用物资均以肩挑背扛为主,间以畜驮、水运。
1954年,我刚15岁,同父亲一起往县城东岳庙设有粮仓,背运“公购粮”,又叫“爱国粮”。我背着40多斤谷子,翻过上15里下15里的降头山,到县城往返180里,脚起泡,背脱皮,走了一回不想走二回,亲自尝到了不通车路的苦头。山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了那时套在镇巴县百姓身上的一条打不开的苦难枷锁。
新中国成立后,借政策的东风,镇巴人民没有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退缩,而是挺身向贫困宣战,打响了一次次攻坚战。镇巴的交通从无到有,由少至多不断完善,面貌焕然一新。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镇巴城乡经历了沧桑之变,这一切变化是从人们生产生活最基本需要——交通的变化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西乡至镇巴简易公路破土动工,1957年2月建成,镇巴县城结束了不通车的历史。当时镇巴车站只有1辆“解放牌”卡车作客运,人流量少,两天跑1次,处于起步阶段。1958年开始修建镇巴至万源公路,1959年建成通车,那时镇巴仅有一条西乡至万源的过境路,全长99公里。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交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县公路约410公里。但由于公路技术指标低,大多路面窄、坡度大、湾道急,安全设施不全,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至于形成了当时有路少车、坐车难的境况。我记得1976年去观音区下乡坐县委机关一辆吉普车,车内一共挤坐了8人,严重超员。
至八十年代,全县有公路828公里,初步形成了以西万公路为主,镇简、镇碾公路为骨干的“十字”型交通。形成镇巴运输的“主道路”,振兴交通的“领头路”,辐射乡村道路发展的“强劲路”、“信心路”。
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是镇巴县交通大发展的10年,全县有各类公路1805公里。2001至2010年,借助国家通达工程和通村公路建设大机遇,全县发起了“交通建设年”活动,掀起了大干交通的热潮,全县拥有公路里程2300公里,通村通水泥路得到了大力发展,实现了“双百八零”目标,即乡镇通达率100%,建制村通村率100%,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80%。
2011至2019年,我县再次开展了“交通提升年”、“交通会战年”,一系列交通攻坚活动,全县公路里程达到2500公里。其中国道91公里、省道39公里、县道291公里、乡道474公里,专用公路54公里,村道1551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72.7公里。公路里程大幅增加,通畅能力大大提升,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率均达到100%,脱贫攻坚“两通”指标全面完成,运输条件显著改善。人们经济收入显著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交通工具显著增加。目前,全县拥有私家车8000多辆、摩托车10000余辆,客运车辆93辆,农用车420辆。
公路通,一通百通,通物流、通人文、通信息、通客运、通技术、通致富、通兴旺。如今镇巴人民实惠多多,平安生活,喜气洋洋。走在美好的兴奋之路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前行呢?
“十四五”,新机遇。在“交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真诚期待家乡的交通发展能够继续紧贴县情实际,全面推进“四好”农村道路建设,“建好路、管好路、护好路、用好路”。也希望有一天,我的子孙后代能踏着那一条条永久的幸福之路,自信满满地续写时代的新篇章。
(作者系镇巴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