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期 第193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2-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阡陌纵横通达四方 梦圆小康富美三秦
“十三五”陕西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巡礼
新闻作者:文 / 张力峰 白秋薇 图 / 黄金峰

陕西,北靠黄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岭,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重要发祥地。肇始于这块沃土的秦直道、古蜀道、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创造了无比灿烂的辉煌成就。

往昔事犹在,今者亦可颂。在福泽万民的脱贫攻坚伟业中,陕西交通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举全行业之力在三秦大地上书写着交通的变迁:陕西省公路总里程达17.7万公里,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将突破6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贫困人口从2015年年底的229.88万人减少至2019年年底的18.34万人,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

“十三五”以来,陕西交通运输部门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行业扶贫治理能力,全省累计实施通村公路1.2万公里,截至2018年年底,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提前完成了交通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2019年年底,全省实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提前实现了“2020年年底前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的目标。2020年6月,陕西交通脱贫攻坚“两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这5年,是陕西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这5年,陕西交通人用智慧和心血书写着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以责任和担当铸就了时代的丰碑。

畅通“微循环” 增进民生福祉

国家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陕西省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3个片区,覆盖7个地市、43个县、810个乡镇、1.23万个建制村、1300万人口。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近年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等贫困地区为主战场,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和深度贫困村通组公路建设。陕西交通运输行业各单位聚焦交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绘制了全省交通脱贫攻坚作战图,实施“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建设结合起来,优先安排帮扶贫困地区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建设,“交通+”多种模式实现蓬勃发展,为贫困地区注入精准脱贫的强大动力。

“从县城到我们茶园大概14公里,以前的水泥路只有3.5米宽,路面坑坑洼洼,开车要1个小时,从村子到茶园的5公里路更差,客商不爱来,茶也卖不上好价钱。”安康市紫阳县青中村致富带头人周显勤说,“我找人合伙建厂,人家一看这路就说不行,饭都不吃就走了。”

随着交通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青中村等许多偏远山村通了沥青路、水泥路,沿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2018年,从紫阳县城至青中茶园的公路被拓宽至6米,车程只需要半小时,生产物资、茶叶运输都不是问题。周显勤将茶园扩建至2100亩,年产量达15吨。2019年,通过订单收购、劳务用工、茶园管护等方式,周显勤直接帮扶贫困户55户、217人,直接增收780460元,人均增收3598元、户均增收14193元。

无数个这样的脱贫故事证明,路畅促发展,路网连民心。

按照“四个优先”原则,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加大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省级补助标准,建制村通畅工程取消县级配套,县乡公路改建工程提高10%。据悉,2018年至2019年,陕西省共安排建设深度贫困村通组路4645公里,完成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1.6万公里。其中,2018年完成深度贫困村通组路3387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10805公里;2019年完成深度贫困村通组路1258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4994公里。截至2019年年底,陕西省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建养并重 赋能乡村振兴

群众可以通过电话、村委会PC端、石泉智慧运管APP预约出行以及小件货物快运;在陕西省率先建成集道路养护、无人治超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平台;将全县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保险范围……曾经“出门难、难出门”的山区贫困县石泉县已经变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在公路沿线,特色种养殖、生产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客货运输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石泉县的交通蝶变不是个例。“十三五”以来,陕西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使“四好农村路”逐步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升百姓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截至目前,陕西省已累计创建36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24个)、9个全国示范县(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4个),为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树立了榜样,特别是示范县“农村公路+农业、产业、党建、旅游”等融合发展,成为陕西交通助推脱贫攻坚的亮丽风景。

只有坚持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才能让农村公路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近年来,陕西各地市不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以“两个纳入”为抓手,在全省52个县(区)施行了农村公路“路长制”;夯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机制,全省100%地市、100%涉农县(区)、100%乡(镇)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实现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专管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农村公路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活不重,特别好!”宝鸡市陇县天成镇马曲村贫困户闫战海对自己公路管护员的工作很满意。2016年通村公路建成后,村里就给他提供了这个岗位。他每天工作3、4个小时,负责从柿树园路到范马大道路口1公里左右的路段清扫及道路两旁的绿化维护工作。在宝鸡市,有4876名贫困户像闫战海一样通过养护公路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占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员的65%。

为了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养护质量,陕西各地市整合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和扶贫等资金,提高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积极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路域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截至目前,陕西省农村公路列养率和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县乡道、村道技术状况指数(MQI)分别达到75、62.8,管养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防返贫机制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群众心头灯。

这盏心头灯,照亮在六盘山片区长武县百姓中广为传唱的诗歌里:“告别泥土路,雨天不再愁,娃娃爱上学,大人生意忙,多亏交通厅,建桥又修路。”作为该县“两联一包”省级扶贫团团长单位,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将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作为扶贫重点,帮助开发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自2017年以来,长武县投资3.3亿元,修建通村公路401条365.5公里,2019年年底所有建制村通路任务全面完成。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还先后投入700余万元对巨家镇马家村结对帮扶,建设了村委会、养殖场,修建通组路10公里,建成4000余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马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引进绿资双矮苹果、众育马铃薯、吊干杏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助力贫困户增加收入。

不只是长武县,陕西六盘山片区7个县的所有建制村均实现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所有贫困村实现生活用电、动力电、通信网络全覆盖,贫困户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7个县全部脱贫摘帽,5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特别是在交通方面,2016年以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累计投入中央及省级资金约40亿元,支持六盘山片区公路建设,六盘山片区7个县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6个县实现通高速公路,麟游县预计于今年年底通高速公路,7个县全部通二级公路,100%乡镇通等级公路,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客车,100%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

“虽然7个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但巩固成果的压力很大。就交通方面而言,汛期水毁、其他工程建设的影响仍然是导致通村公路‘通返不通’的主要因素,已开通客车的建制村受人口居住分散、营运里程长等因素影响还存在‘开得通、留不住’风险。”在谈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时,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夏晓中说,“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凝心聚力压实责任,把中央及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落实好,把工作短板补齐。”

为全面巩固和保持好交通脱贫攻坚成果,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前谋划,建立防返贫机制,建立了通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督促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安排养护工程,完善公路安防设施,持续保持通畅效果;建立了建制村“通返不通”动态监测机制,督促市、县以贫困县和贫困村为重点,对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开得通、留不住”的问题加强监测统计,建立“通返不通”问题台账,实行定期更新和销号管理;建立建制村“通返不通”应对防范机制,针对通村公路水毁、其他工程建设影响,以及通村客运因运营成本高出现的“通返不通”情况,督促市、县提前预防,完善应对措施。下一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将研究编制陕西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聚焦稳定和巩固脱贫成果,科学谋划贫困地区2020年后的交通运输发展举措和支持政策,统筹做好交通脱贫攻坚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如今,俯瞰三秦沃土,一条条高速公路连线成网、一条条农村公路蜿蜒盘旋,内联外畅的公路网络连接起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景区、农业园、工业园,连通了民心,连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柞水县木耳在电商平台很快被抢光;华州区东西坪村的孩子可以坐通村客车回家了;偏远地区的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日子越来越红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目标在前,使命催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决胜全面小康,陕西交通人将继续当好先行官,输出陕西力量、贡献陕西智慧。

1b1.jpg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