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期 第193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12-1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烛光灯影映家风
新闻作者:■ 王小明




周末从派驻单位回到家里,已是暮色时分,照例先去看望父母。走进父母居住的小区,路两边的梧桐飘叶蝶翩,凋零一地,小区安静得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走进那栋陈旧的单元楼,楼梯间黑漆漆的没有灯光,借着手机光照上楼,按响门铃,母亲打开了木门。隔着铁栅防盗门,她见我回来,脸上洋溢着和蔼幸福的笑容,眼睛里满是惊喜的光亮,说道“噢,是梓律回来了”。我问,“楼里咋停电了呢?”“听说楼里电线老化,用电过载,线路坏了,电力局正在抢修呢”,母亲回答。

走进客厅,茶几上点着一支米黄色的蜡烛,烛光摇曳,将狭小的屋子涂上一层柔和的黄色。父亲在这昏黄的光里坐着,没有起身。见我坐下,随口问道:“你回来的这么迟,路上没有坐公家的车吧?”神情中略显几分严肃。我笑着说,“没有,我坐中巴车回来的,爸爸你放心吧”。“那就好,我给你说过好几次了,你端公家的碗,吃公家的饭,现在还管人家呢,不要随便占公家的便宜”,父亲用告诫的口吻淡淡地说。

父亲已到耄耋之年,由于心脏不好近年还做过支架手术,逢冬天身体就每况愈下。我每次回去探望二老,父亲总要开口询问这个相同的问题。

坐下约莫一两分钟,父亲倏忽间好像想起了什么,扶着椅背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挪动到客厅门口,从门后的墙钉上取下一个有些扁平的塑料包裹,我顺势将蜡烛移到茶几边上。父亲走过来将包裹小心翼翼地放在茶几上,弯腰的瞬间,我瞧见他灰白稀疏又有点微卷的头发打理得十分整齐,蜡黄的脸上满是岁月雕刻留下的痕迹,就像很久没有浇灌的土地,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在烛光的映射下闪着光。父亲带着几分神秘地说,“梓律,给你看个东西”,于是慢慢将这个包裹里三层外三层地打开,一个大红烫金的荣誉证书跃入眼帘,顷刻间父亲脸上印满了一片红色的光影。

父亲带着几分自豪说:“这是我从教四十三年,国家给我发的荣誉证书。我一辈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俭朴从业,从不给组织添麻烦,国家认可我的工作,给你看看。”我双手接过这本沉甸甸的证书,那是一本由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是对父亲粉笔板书如行云流水,粉尘飘落似落英缤纷,从教一生终不悔的最佳褒奖。我对父亲说:“爸,这是国家级的荣誉,很有含金量,可喜可贺,您不简单啊”,父亲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父亲慢慢坐下后说:“荣誉归荣誉,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最近央视在播放《于成龙》,你看了的吧?”我答:“白天上班呢,没有时间看哦。”父亲说:“你后边抽空看看,我觉得拍得好,于成龙做官几十年,身居高位,三获卓艺,但人家一生简朴,官场都叫他‘于青菜’。我年龄大了,记性不好,记得有一集他的师爷劝他换个大一点的房子,他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我感触最深。”父亲饶有兴致,接着说,“在封建社会,像他这种官吏太少见、太难得了。为官清正,不贪不腐,纯粹靠工资俸禄为一大家子养家糊口,清贫得很。你们年轻人也要学一下人家这种精神,我觉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倡导这种敬业奉献、勤奋简朴的精神”,父亲说着说着声音渐渐洪亮起来。直到我回答:“爸,我记住了,回去一定好好看、好好学”。父亲才欣慰地点点头,停住了话语。

记得好多年前,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北宋时期博州有个州官,为官极清廉。有一天晚上,他收到一封上级的来信。他猜想一定是朝廷的重要公务,马上令公差点蜡烛阅读,读了一半他又让公差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家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们很纳闷,对此不解,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的后半部分内容是有关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父亲说,在我们现在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是不是有点教条和迂腐,用作当今,别说是用公家的蜡烛看半封信,就是看一封信、十封信也不会有人计较,因为用根蜡烛是再小不过的事。可是就这么一件小事,这位州官却看得很重。可见他将“公”与“私”的界限分得多清楚呀。父亲循循善诱地说,给你讲这个故事,也是告诉你,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不管有没有人管,都应该讲原则,因为人在做,天在看,马虎不得。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陈少平《题载敬堂》那副楹联:“邻德里仁,克绍箕裘世泽;笔耕砚拓,长传诗礼家风”。

烛光影影绰绰,袅袅青烟升腾,照着父亲穿得发白的中山装,光影里是绵绵家风,流淌的是过尽千帆,清风拂面,此心安处是我家的温暖和幸福。

 (作者系省高速集团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