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2期 第196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03-26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
新闻作者:○ 王艾荟


今天收到一位肖姓女同事的电话,她说,她的老母亲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唯一的喜好就是读书看报,尤爱看系统内报纸,看了多年,说非常喜欢我的作品,常常对她夸奖说:“这个王艾荟写得还不错!”并问我有没有结集出版的作品可以送一本给老妈妈。我说,许久没有出新书了,不知她老人家上网不,可以上我的新浪博客看到随时更新的文章。她说,老妈妈平日不用手机不用电脑,更不会上网,我这才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愚蠢,十分欣然将一本出版自2009年的散文集赠之。心头却有两点遗憾及歉意:一不知为什么当初出版此书时,字印的那么小,或美感使然?蚂蚁一般,怕老人家读起来困难,也是,十年前年轻,根本不知世界上还有“老花”这回事,我的“花”来得格外猛烈格外早,现在算是深刻领教了;二则,11年前的那些作品,现在看起来很是幼稚和浅薄,尽管现在也未必有啥长进,希望老妈妈能谅解,忍着看。

回到家,将此事告诉老公,老公笑话我:“啊,你现在有粉丝了,要不取名‘烩面’吧!”一向佩服他调侃人的机智与本事。

对于这通电话和老妈妈的关注,除了感动,想她老人家以八十五岁高龄,风雨沧桑人生路,就我所认识的活到这个年龄的老人,多已活成精,有一双能看透世事的眼睛,似没有什么能在这双眼睛下伪装逃避,以我粗浅文字……心下惶恐,不过书已送出,只能安慰自己“随缘吧”。

想到自己的写作。从少年十多岁,写到中年四十五岁,三十个年头,偶有懈怠,写得缓慢,产量很低,从未放弃,写作这件事一直伴随着我,也陪伴着我。从默默地写,写到默默,一事无成,我却深深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也常常在心底懊恼怨恨着自己天分才力有限,勤奋坚韧不足,又未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训练,仅凭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天然的天性的爱、执著和敏感,和自己始终坚信追求的真与诚实,写到现在。尽管离自己向往的文字空灵、洒落、灵秀、超然的意境和美天上地下,差之千里;尽管也十分梦想能拥有那“会讲好故事”的高超本领与生花妙笔,终因才智想像力阅历的匮乏而不逮,始终距那以文字构筑的汪洋恣肆汩汩流出非凡绚丽激动人心的文学艺术世界殿堂,不得其门而入一墙之隔,高山仰止。我的写作多年来一直原地踏步,零零碎碎,不成名堂。然每每翻开历年来一篇篇或乱七八糟忽东忽西的大大小小的豆腐块,似又能从中瞥见自己一路走来的影子和心路历程。觉得时光并未白费。迄今为止,也只有沉浸投入写作这件事,令我恍惚觉得拉住了时间的手。

写作对我的意义,长久以来如影相随,它不是简单的写就一篇文章或表达某种思绪,随性随意可有可无,某种程度上,它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已渗透进我的日常。我的生活基本上由“写完一篇,转念又寻思踅摸着写就下一篇”这样自觉不自觉周而复始的觅求,如此的惯性、节奏和轨迹贯穿而成。尽管写得缓慢涩滞,尽管常常感到才思枯竭苦于不知写什么和写不出,但始终有一个念头在围绕着“写”打转,不依不饶不肯作罢。我已习惯在平庸平淡的日子里,始终保持着有心、好奇和敏感,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那些最细处微处别人不曾留意处,寻寻觅觅翻翻捡捡,发掘那些闪光有趣动人处,将之诉诸笔端,记录抒发保鲜下来,留在白纸黑字与记忆深处。于我,写作不是单纯的爱好,它成为我打量认知这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深入自我深入内心的一条渠道;是我学习着与这世界与他人相处取得和谐平衡不断去调试校正自我的工具。

长久的写作,日积月累经年不辍的磨练与习惯,带来很多好处。那一次次灵感突现主题确立素材累积,每一篇文章的完成,就犹如将你引入某条花径,可静心观赏,“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做生活的有心人和欣赏者,不辜负沿途风光四时美景;它又像领你深入某个问题的思索,你会不断发现问题为自己布置作业并尝试寻找答案,令头脑不停转起来,学会独立思考,对自身及周遭的一些现象问题有深入深刻的省察、探究与理解,建立自我的思维与认知;它又像时时进行的某种静修,写作时须凝神静气全神贯注,久之练就一种本事,摒弃杂念闭起耳朵似立即斩断外界一下子世界消失周遭静谧,投入其中感到人高度集中心神合一下的快感、欢愉和自在,莫大的精神享受;又像身旁拥有掌握着无形的微型的人生“桃花源”,他人不可察觉,自己可随时出入,此种神妙世界神奇体验,人生不可不有不能不感受。

人生就像过电影一样,几个镜头一闪一辈子就晃过去了。那些电影镜头就在我们平凡的人生里再现。在我四十五岁某个失眠的夜里,辗转反侧因日间未就的文章思潮翻滚,漆黑中慌忙用手机捕捉那如乱草丛生又灵光一闪的念头与句子。多么熟悉的场景。这时的我,隔着三十年也漫长也短瞬的光阴,10000多个如流沙悄然滑逝的日日夜夜,与当年常常三更半夜不知疲倦趴在枕头上奋笔疾书,一心梦想成为“红作家”的年轻女孩儿,十五岁的我,隔着时间之河,遥遥相望……生命生活戏剧有趣,当年的少年人,只知有我不知天高地厚。今日的中年人,一切野心欲念已被现实拔光退尽。庆幸的是,少年之我与中年之我,旅程初出发的我与跋涉中的我,仍在经年不变的热爱、欢喜、痴迷的事物里彼此找见。这算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幸运,与小小的胜利么?

一路写下来,生活一点一点教会了我,让我看清现实,认清自己。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上,人人都想说话,人人都在说话,人人都不屑于听他人说话。我们既非圣贤,不能一出口惊天动地振聋发聩,也非天才,不具备神奇魔力魅力,吸引别人。写作就是一个人默默说话。写作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写出来,有人读也罢无人看也罢,有同感共鸣也罢无人知晓理会也罢,像石子投入水中,一切随水。娱乐时代,众声喧哗,我们或更需要自己与自己对话,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回头望,假如剔除掉写作,我将不复是我,我将是何种样子,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

读书时,常看到一些无名之人的无名之作,于大段文字篇幅间撞见一小段或一两句惊人妙语,顿有“忽闻天上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这时想,人生无须多,倘自己也能寻觅并找到这样三两句点石成金读之“如响锤重击在心上”的句子,便足矣,无憾。

人生路上,你追求的那些虚名浮利,或终求之不得或得而复失,人不能总在热锅上坐着,那些烧火的人总会散去跑光,而那些热爱的,将永远存在,紧握手中。

 (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