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3期 第196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03-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一版 下一版 >
山路蜿蜒入梦来
新闻作者:文 / 姬晓宏



儿时的记忆中,有一条山路刻骨铭心,记不清走了多少回,也说不完路上有多少事。时至今日,偶尔还能梦见自己光脚走在弯弯的山路上。

这条30多里的路有20多里是蜿蜒的山路,山看起来不高,路走起来吃劲。走一会就气喘吁吁,索性哪累哪歇脚,常常要走一整天。记忆中我从未在这条路上骑自行车,骑自行车比走路更恼火,少一半路是人骑车,多一半路是车骑人。路在山梁峁弯间游弋,夏季干旱少雨时,路面上堆积的尘土一尺厚,正午时分路面滚烫得人不敢走。眼见骑车人自以为技术了得,可到了这地界却看好戏一出:只见车轮在尘土里左右乱晃,忽而车歪人甩,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步行又烫脚,爬坡上山,寸步难行。儿时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感受就两字,远和累。

上大学那几年,山里通村水泥路建设热火朝天,周围几个村子陆续建成水泥路,成为各家各户引以为荣的大喜事,也是村村落落最富有的集体资产。那年暑假回乡,恰逢儿时常走的那条山路正实施硬化,我按捺不住激动,带上卡片机,飞一般地跳上施工队的拉料车。在汽车沉重呼吸和一路颠簸中,来到大山深处的施工现场。修路工人多来自附近村庄,五黄六月烈日当头,脸颊上黄豆大的汗珠接二连三,山里难得一见这挥汗如雨的大干场面,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山路巨变的瞬间。收假返回学校,一头扎进网吧,精心挑选了几张照片,推敲再三敲出了一段文字,最终图文并茂发表在2008年9月9日《陕西交通报》。在我看来,这份报纸是我送给弯弯山路旧貌换新颜最好的礼物,也是山路再次回赠我的一份值得珍藏的美好纪念品。

山路经过一个山谷口转弯上坡,穿过一所村办小学的脑畔。那所小学是我见过的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它坐落在山坳向阳一面的崖畔上,四孔土窑洞,是那种非常规的小号窑洞。百平米大的校园,泥墙和木门不及成年人高,简陋到不能再简陋。校园里没有体育活动器材,东南边院墙角有一棵白杨树,树杈上挂了个铃铛。记得有次,同行的表哥特调皮,翻墙入园敲打铃铛,甚至动过歪主意,眼看附近村民大声呵斥,纵身越墙溜走。我从没见过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情形,每次路过时,总是空荡荡的。后来,我大学毕业远离家乡,回老家像做客一般,鲜有机会再路过那学校。

今年春节,我驱车专程去山路上怀旧。20多年过去了,山里的路越来越好,先是土路硬化,后边隔几年就弄出个新花样,排水、绿化慢慢地应有尽有,陆陆续续改造升级了不少,转弯处增设了像高速路那样的绿色钢护栏。欣喜之余也感慨万千,学校脑畔上的土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只是那山路下方的学校越发破败,院墙早已无影无踪,窑洞的窗子也散落一地。黯然神伤之余,仰望学校那棵白杨树,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树没长大多少,但年复一年守护着学校。我想,不论今日山路怎么变好,抑或学校如何落败,这路、这学校都曾承载了山里娃走出去的梦想,呼唤游子不忘故土的乡愁。

大山的孩子脚踏黄土路,追逐梦想走出大山,节假日带着乡愁返回故土家园,行走在梦想与乡愁之间的道路上。那条山路一直在我心中魂牵梦绕,我常常感慨黄土地上的父辈生存的辛苦,山里娃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不易。

怀念行走在蜿蜒山路的青涩童年,和路畔下那所简陋的小学。 (作者供职于汉川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