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靖高速子洲收费站驶出,沿着县城连接线西行,驱车20分钟,背弯道便映入眼帘,西村口始,东河畔止,穿村而过,约两里长。
若要追溯,本没有道儿,更没有路,庄稼人挑着水、牵着牛、扛着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久而久之,便成了路,并形成各具特色的道儿。人们往往为了寻求捷径,省时不费力,会走出一条背阴弯道路,但由于山地坐向原因,背弯道常年会随着自然气候等因素,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一条乡间小道,春去秋来,四季更迭。孩童追跑着,留下一串串清澈的笑声;少年人背上行囊,带上梦想远去求学;父辈赤着脚,弯着腰来往于家和田地;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走到背弯道前的油马路口翘首盼望归来的游子。
但背弯道到底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浆弄湿裤脚,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一步三滑。村里那几头牛要牵去河边吃草,再来回踩两趟,简直无处下脚了。遇到夏汛,雨季长、雨量大,低矮的土路也不利于防汛。
于是乡亲们想着不为自己,也为后代,一拍桌便自发组织起来修路!全村出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扛起铁锹、背上扁担、带上铁锤,忙活了好几个月,终于将原有的路加高了一米多,又填充了许多石块,我有记忆以来便走的是这条新路。
铃声清脆,自行车驶过,年轻一辈沿着新路走向更新的生活。
有一年冬天,我还在上小学,清晨的土路冻成了冰疙瘩,母亲不放心,便牵着我手送我上学,没走几步两人就一起结结实实摔了一跤,至今心有余悸。
国家不断完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农民也有干劲,但这条背阴弯道却是个老大难,好几单生意因为货车进出不便最终没能谈下来。我去西安读高中那年,一家老小、全员出动,折腾了老半天才把所有的行李都搬到路口再搭车。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过年回村,也是“人能回,车不行”。
在众人的盼望下,2012年夏,这条短短的背弯道路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华丽转身。这次修路是由国家出钱,加固加宽加高,土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
汽车鸣笛声终于在这条路上响起。
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一辆辆货车拉走稻谷、蔬菜,运往大城市,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笑容更灿烂了。我的一位簇亲,原在外地一家钢厂工作,前些年也放弃了城市的生活,选择回乡,承包了几百亩田。
背弯道,仍是那条长路里最难走的,西起东止,穿村而过,短短两里。
背弯道,又早已不是当年那条背弯道,从田间小道到加固加高的土路,再到宽阔平坦、出行畅通的水泥路。
小小的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几年村村通、建路灯、厕所改革、危房改造、扶贫攻坚等政策,让这个小小的村子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年春节,一家人回乡过年,慢悠悠散着步,走在平坦的路上,讲起父辈们的艰辛、乡村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透着光。
走到拐弯处,我回头看去,明艳的彩云挂在天边,这一条蜿蜒的背弯道、这一个小小的村在霞光的沐浴下闪耀着。 (作者供职于吴靖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