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没有见到年过七旬的姨妈,特别想念她老人家,春节过后,终于抽出一天去看望家住三原的姨妈。
开车顺着关中环线,二十几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嘘寒问暖后,健谈的姨父说起近些年他们村附近新修了几条公路横跨了清河,一条是关中环线,一条是西延高速,还有一条是西郊水库上的便民通道。他不止一次夸赞:“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这些路真是为农民办了好事,出村办事,再也不用跋涉那条令人头痛的河坡。”
姨父口中的河坡,是前些年去他家必经的一段路。那时还没有架平桥,来回必须翻河坡。河坡大概有四五里路那么长,是陡峭的上下坡土路,走完河坡最快也要一个小时,特别吃力,每每提到去姨妈家都为经过河坡发愁。姨父又回忆起雷雨天气跋涉河坡的艰难场景,过河去县城赶集时天气晴朗,路还好走些,如果一场雷雨过后,要是推个自行车或拉个架子车,再走那段陡峭且泥泞不堪的河坡就举步维艰了。前些年,姨父姨妈务农为生,孩子多,上学要花钱,主要经济来源是把种的粮食、蔬菜拉到县城的集市去卖,当时没有机械,主要靠人力拉车来回翻河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争强好胜的姨妈脊背也弯了,腰椎累出了病。
对于那条河坡路,我深刻的记忆是初中时的“放坡事件”。拜完年回家路上,看到当地人骑自行车放坡很过瘾,自认车技不错,便大起胆子骑车下坡,放坡的结果是在那段坑坑洼洼的下坡路上栽了一个大跟头,如果不是反应快那么一点,将车头扭到坡旁的一棵树上,恐怕早已冲进清河中。摔得浑身是伤不说,新衣服也摔破了,懊恼至极。惊魂的经历让我记住了这条清河的河坡。
1997年以后,清河上不仅修起了风景美丽的西郊水库,还先后修了几条连接清河南北岸的公路,村子里路面也全部用水泥硬化了。村民种植的大白菜再也不愁卖了,外地客商的车开到田间地头,整车蔬菜运往外地。姨妈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孝顺的儿孙买来轮椅,有空就推着行动不便的姨妈去观赏水库风景,姨妈经常感叹,做梦都没想到这福份。我在高速公路工作,识文断字的姨妈常说交通事业的前景好,鼓励我要珍惜眼前的工作,好好努力干出成绩。
回首走过的那条河坡,不仅记录了农村道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农民依靠交通致富的幸福,这才有了姨妈的诗和远方。(作者供职于蔡家坡收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