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总是湿漉漉的,除了那清水汇聚的小河,还有数不尽的泥泞。每逢下雨天,老人们总会坐在屋前,有时笑着,有时愁着。
迤山村的农忙时节,他们既盼着雨来,又担心雨水误事,而我最怕的却是那漫天遍野的泥水,仿佛哪儿也躲不过去。儿时的家乡处处是泥,前后都是泥土地,就连唯一的县城马路也是坑坑洼洼。总是盼望着,希望某一天能天降奇迹,把我的家乡变得不那么“脏”。老人们却笑着说:“能吃饱饭就行了,还图那么多做什么呢?”年幼的我却从未放下心中的祈盼,在时光的催促中渐渐成长,在岁月的“投喂”里,见到了家乡的变化。
不知何时起,迤山村周围来了许多外乡人。他们或是拿着测量仪器,或是举着各种图纸,或是满带笑容地来回行走。我们在观察着他们,他们亦在回视着我们,仿佛在彼此的注目里,有什么奇特的交流在进行着。
很快,我们便知道那些人的身份了:设计师、建设者、施工人。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才华把巨变引入了迤山村。老人们变得兴奋起来,日日跟着出门去看,嘴里总在念叨着:“快、快、快,比养孩子还要快,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呢!”我们便睁着好奇的眼睛,也盯着:“什么快,快在哪里?”
快在通往县城的路,从一条又窄又挤的路,变成又宽又阔的大道。乔山路从家门口跨过,怀德大街在背后支撑,路越走越宽,幸福也就来得更快。
快在生活便捷,乡村脱离贫穷与落后,走向新农村。卫生室、大药房、理发店、银行、超市、酒楼,纷纷依偎着迤山村,就近设立的乡村快递点,将幸福更快送达。
快在人文腾飞,前有风景优美的温泉河湿地公园,后有绿化宜人的怀德公园,边设远近闻名的陶艺村。迤山中学将知识与文化传播,文庙博物馆让历史和岁月发声,科技和创意园为家乡魅力增光添彩。今日的家乡早已脱胎换骨,蜕变得令人咋舌。
当我们也成为长辈,对更年幼的孩子们说起迤山村的故事,他们总是嘻嘻哈哈地笑着闹着,眼里盛满了不相信。孩童们扬着天真的笑脸,用稚嫩的语调问:“我们家以前到处都是泥土地吗?那时候出门很麻烦吗?快递不送到家,那要去哪里取啊?以前我们家乡从来没有外地游客吗?”一个个质朴的问题,将我问得愣了神,竟不知从何说起。抬眼时,就见一河沉静的碧水,从春风里悠悠滑过,在美丽的观景步道上,游客抬起相机拍摄风景。我恍然想着:不过十余年的变化而已,却已有沧海桑田之感。
原来,站在大变的家乡看风景,更能看到历史行走的足迹。新时代便是在潜移默化里,把幸福送达每一个角落,让温暖传到每一颗祈盼奇迹的心间。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