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去岳父家是2014年正月初六,那年正月天降瑞雪,我开着一辆车龄十年的二手面包车载着父亲和伯父去提亲。当时还是女友的媳妇担心我的破车上不去进村的大坡,特意嘱咐我走到她们村下的路口打电话,她再联系其他车辆到路口接我们。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等来到坡下时,我的心里也打起鼓来。
这是一条由山下蜿蜒而上的水泥路,虽然不算太窄,可容两车相会而过,但是坡度很陡,一边临崖,又带急弯,而且自始至终都是上坡没有缓冲之地,如果是不熟悉路况的新手,遇到这种情况万万不敢前行,况且当时还下着雪。我本已经想给她打电话求助,回头一看路边正有一个汽车修理铺打着一块出售防滑链的招牌,想着毕竟第一次来见女方家长,抱着能不给人家添麻烦就不添麻烦的想法,在询问老板得到带上防滑链就能上去的承诺后,便去安装了一副防滑链欣然上路了。虽然我有多年冰雪路面行车经验,依然开得小心翼翼,沿路不时看到因没有安装防滑链走到半坡车轮空转打滑死活走不动的车辆,着实让我心有余悸。不过还算幸运,有惊无险地来到媳妇家里。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当时岳父看到我驾车上来的惊讶表情。都说这路不好走,何况还下雪,而且我还开着一辆破车。
岳父确实有实力说我这是一辆破车,他从九十年代就开始搞运输,一直干到现在,家底殷实,在他们那四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富裕户。后来我在媳妇口中得知,岳父的发家之路走的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大的困难来自进村这条山路。
这条路全长5公里多,全段都是陡坡,是村子与外界联通的唯一道路,2000年前还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遇到下雪,什么车辆都进不来,人们只能拄着拐杖进出。这也造成岳父的运输生意起初差点因为这条路而断送。那是九十年代初,岳父通过几年在外做小生意的积攒和见识,看中山下私营企业逐渐繁荣,各种工厂都急需运送原料的车辆,便拿出所有积蓄购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为工厂拉原材料,那时货车比较少,大货车都差不多为国企服务了,私营厂只能靠拖拉机供应原料,也是车少活多。起初岳父的生意非常红火,直到这年冬天,天降大雪,一下就是半个多月,车困在村里出不去,给人家厂里供不上货,厂老板极为恼火,便断了和岳父的生意。岳父前面拉货的钱也被抵扣损失了,眼看就要血本无归。岳父当年也是有一股子狠劲,临近春节冒着车毁人亡的危险,硬是把拖拉机从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开了下来,经过和厂老板的沟通,以前的运输费全部抵扣给厂里,并且在年前为厂里运输100吨原材料。为了完成任务,岳父白天一刻不停地拉货,晚上不敢把车开回家,大冬天睡在车厢里。就这样干了半个月,完成了100吨运输任务,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从那以后这个厂的原料全部由岳父一人负责运输。
进入新千年,工厂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多,岳父的拖拉机也换成了汽车,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工厂的运输需求。这时岳父看到落后的村庄和依然贫穷的乡亲们,就想着带领大家一起搞运输,但是当时村里很多人不愿意干,还是因为这条路,很多人吃不了冬天睡车厢的苦。岳父是党员,看着这条路心急如焚,便想着修路,他把这个想法和村委会领导碰了碰头。但是村里没有资金,岳父便提出修路他出一半钱,其他的村里集资。当时要修一条6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路,大概要花二十多万,即使一半由岳父出,剩下的十来万村民们也顾虑重重,怕到时候运输搞不起来,出的钱打水漂。为了说服村民,岳父便一家一家去做工作,下承诺。最后靠着真诚,还有愿意帮助贫困家庭垫资买车,才如愿把路修成。
现在山下已经是一片工业园区,一片片工厂此起彼伏,岳父所在的村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运输产业村,家家都有大货车小汽车,很多人还在城里买了房子。可是岳父却没有在城里买房,没有进城的他当起了村委会主任。很多人都不理解,村子在山上,又不征地不拆迁的,做这个村主任有啥好的,岳父却乐在其中。
近些年村里成为移民搬迁重点村,从更深的大山里走出来的贫困人口,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岳父主持了为新来的人口划宅基地分田地等各项工作。由于辛劳患上了轻微中风,自己不舍得花钱去大医院治疗,却把钱借给新搬来的村民建房子、娶媳妇,谁家里有个其他什么难事只要给他张口的,他都会慷慨相助。几年过去了,进村的路也在他的主持下重新翻修,修的更宽更好了,村里还建了文化广场,添置了各种运动器材,成为远近闻名的移民搬迁示范村。
去年岳父年过60,从村主任的位置上光荣退休。但是他依然没有闲着,仍然开着货车跑运输,带领新移民继续通过这条路致富奔小康。
(作者供职于商洛东管理所路政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