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7期 第196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04-13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春时再读《幽梦影》
新闻作者:■ 李 妍



清代有位文学家,名张潮,字山来,号心斋。

他著《幽梦影》一书,从30岁写到45岁,足用了15年,方才写成这样一本有着“唐诗宋词之外,还有幽梦影”美称的清言小品文集,林语堂先生给这本书的评价是:“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的享受不仅限于艺术和绘画。大自然整个渗入我们的生命里。大自然有的是声音、颜色、形状、情趣和氛围;人类以感觉的艺术家的资格,开始选择大自然的适当情趣,使它们和他自己协调起来。这是中国一切诗或散文的作家的态度,可是我觉得这方面的最佳表现乃是张潮在《幽梦影》一书里的警句。这是一部文艺的格言集,这一类的集子在中国很多,可是没有一部可和张潮自己所写的比拟。

初读《幽梦影》,只觉作者学问渊博、趣味高雅,曾经觉得惊为天人的许多句子皆出于此,如关于美人之赞的“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再有读书之趣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还有俊林秀木之美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这是一部求美的著作,书中满篇妙句,皆含缕缕墨香,读得令我沉醉。

书中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近日正值“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的好春光,伴着流水啼鸣的序曲,我遵循书中所言,再次翻开《幽梦影》,在这江水微张,微风徐来的春天,细细体会书中的真与趣。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读经书最好在寒冷清冽的冬夜,因为冬夜读经书可以聚精会神,仔细琢磨。读史书最好在漫漫悠长的夏天,因为夏天读史书更能体味历史的悠长无序。读百家争鸣的诸子著作最适宜在清高肃杀的秋季,因为天清气爽的秋夜可以更好地领会不同思想的诸子精神。读精彩纷呈的诗文集最适宜在万象更新的春天,因为生气盎然的春季更能显示出诗歌散文的生动活泼、才情横溢。是的,春天确实是能读出诗中生机勃勃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草努力的将自己的身子穿出泥土,展示着自己翠绿的身姿;“老树着花无丑枝”大树发出新芽长出茁壮的身子,露出了自己茂密的绿叶;“一庭春色恼人来”池塘边的垂丝海棠开出了绯红的云,飘荡在碧绿的池水间。春天的富有生机,表现在千物万物。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对于此句,黄仙裳评曰“此诸种声颇易得,在人能领略耳。”其实,四季有情,天地有声。台阶边小小的花被人踩灭,无论它开放得有多微弱,它都准备了一个冬天。青草弯着腰唱歌,云彩和时间都流淌地一去不复返。阳光从叶子的怀抱里穿梭,影子斑驳,岁月晶莹。倾听自然之声,是一种境界,时用耳朵,时用心灵。置身纷繁世界,喧嚣红尘,人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从容优雅。

《幽梦影》不唯有风花雪月、片玉碎金,“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少年人须有老成这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钱多不如境顺。”“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作者的妙言韵语在处世哲学中也多有过人之见。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自然界万物相伴皆有灵性,真实地相依存和对称,便是和谐。这种造化,不可任意改造。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没有了哪一方面,这个世界都将是一种残缺。人是万物的灵长,人若没有性情,思想没有附着,要比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更可惜可叹,进而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孙恺似评曰:深得此中真趣,固难为不知者道。读圣人经传,简约深奥,不认真品味揣摩,难得其神髓,故必须独坐读。读史则可以广见闻,开心智,与友共读,可相互切磋,彼此启发,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更全面,所以有些观点要和朋友一起探讨研究,这做到挖掘精髓的目的,从而真正的了解作品的主旨。读书不在多,在于精,只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式,才可能摄取前人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忙碌的生活须要清雅的心灵稀释。当你厌倦了红尘喧嚷,还需要月光下的一杯清茶,南窗下的一丛菊花时,翻开《幽梦影》,书中的一声鸟鸣、一缕风吟已令人情怀如莲……

 (作者系西禹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