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关位于靳家河与金钱河交汇处,以“地貌广阔、水域宽衍”得名漫川。公元前690年左右,楚为御秦,在漫川西北的石门天堑“置方城”,始设关卡,后称漫川关。历史上的漫川关,关址虽有所变化,但其险峻程度都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地百姓至今仍有顺口溜,“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漫川关曾置“漫川县”,设巡检司,清朝为里,民国为镇,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陕鄂边陲的商贸重镇。
春秋战国,这里是“朝秦暮楚”之地。唐安史之乱后,这里成为“皇贡辅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宋时期,这里又变成宋金反复争夺的战场。明崇祯年间,这里见证了“卢象升合兵擒闯王,李自成私会张献忠”的故事。明清两代,这里货运繁忙、商贸繁荣,呈现“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景象。1932年,一场攸关红四方面军生死的战斗,让漫川关再次被载入史册。这场战斗,史称漫川关战役、漫川关突围、漫川关战斗,亦称云岭战斗、郧岭战斗。
1932年11月初,红四方面军二万多人在总指挥徐向前率领下,由鄂豫陕交界的南化塘地区继续向西战略转移,经商南东赵川、郧西三官洞、山阳西照川,一路翻山越岭,跨涧涉水,于11月11日到达山阳县漫川关镇云岭、板庙、碾子坪、康家坪、万福沟一带。鄂豫皖根据地遭破坏后,红四方面军计划取道漫川关再到汉中,可是当先头部队进入云岭地区时,国民党陕军三个团已抢先占领了漫川关,堵住了西去的道路,妄图将红四方面军全歼于数十里峡谷之中。
云岭时称任岭,原称郧岭,其名来源于西周时期的郧国。云岭山脉全长近百里,为陕鄂两省界岭,千米以上大山有十几座,素有“铁箍云峰”之称。国民党布置四个师的兵力对红四方面军进行合围,敌一师两个旅由南向北逼进,敌四十四师占领了漫川关东北张家庄至马家湾一线,敌六十五、五十一两个师到达漫川关以东切断了红四方面军的退路,敌四十二师则自漫川关以北向南压进。红军进退两难,情况十分危急,徐向前组织开会当即决定集中突围。
《王树声传》说,“漫川关是鄂西北通往陕西的要道,其四周都是万仞高山,是闻名天下的雄关之一……红军又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若冲不出漫川关,将会全军覆没。徐向前把突破漫川关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王树声的七十三师和旷继勋的第十二师。”时任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后来在《我在红军十年》中记述,总部“决定从漫川关东敌人布防的薄弱环节实行突围,并命令我团在北山垭口敌四十四师两个旅的接合部打开一条通道,保障全军通过。徐总指挥交待了任务以后,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世友同志,全军安危唯此一举。’”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说,“红十二师的三十四团和七十三师的二一九团都是善于打硬仗、恶仗的部队。我们以三十四团正面突击,二一九团配合,夺占北山垭口,为全军打开通道;以十、十一师各一部顶住南面和西面的敌人。陈昌浩在前面指挥。敌我反复争夺阵地,仗打得很凶恶。三十四团的二营,五百多人,拼到最后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也牺牲了。但我军终于控制了垭口,打开了通道。”“漫川关突围是关系我军生死存亡的一仗。许世友那个团立了大功,二一九团打得也不错。幸亏敌人刚到,合围圈不够严密;我军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利用夜间突围奏效,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北山垭口即今西照川镇乔家坪村张家庄垭口。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的企图。11月13日黄昏,全军顺着三十四团控制的北山垭口通道胜利突围,连夜沿小路向北急行,翻越茶壶岭,攻占竹林关。接着折向西北,以两昼夜急行军二百多里的速度,进抵商县西五十余里的杨家斜,再南下北折进入关中平原,然后经长安、户县、周至、城固、西乡、镇巴抵达川北地区,在川陕交界一带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漫川雄关魏巍青山存大义,金钱河水滚滚波涛颂英魂。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共山阳县委、山阳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在漫川关镇街道村修建了“漫川关战斗纪念碑”。2014年,在漫川关镇闫家店村新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园区主要包括展馆、纪念碑、纪念亭、门楼、围墙和管理用房等。陵园建成后,从漫川各地迁来烈士遗骸350个,修建烈士墓碑350座。从墓碑上看,很多烈士都是在漫川关突围战中牺牲的,简介中有“红四军某部战斗员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在云岭战斗中牺牲”“红四军某部战斗员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在万福沟战斗中牺牲”,但几乎都没有具体姓名。后来,还在银漫公路与张家庄公路交汇口树了一块“漫川关战役遗址”石碑,在漫川古镇对面河岸修建了“漫川关战役”浮雕纪念墙,在万福沟贺家岭修建了“郧岭阻击战红军英烈纪念碑”和纪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