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在《陕西交通报》(以下简称《陕交报》)发表文章是在2009年,那一年我刚进入办公室工作不久,负责政务信息发布工作,恰逢收费车道推行服务质量电子评价系统,我就报着试一试的心态给《陕交报》投了稿,没想到被采用了。自此,我与《陕交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开始,因为工作经验不足,我所在单位的上稿率并不高,一年大概能有4篇左右被《陕交报》采用。为了能够增加上稿率,我认真研究每个版面的征稿方向,学习稿件写法,不断调整写作思路,丰富信息素材,组织采编信息,经过不懈的努力,单位年上稿量可以稳定保持在十几篇左右,最高的时候一年能有23篇稿件被采用。每当有一篇信息被编辑采用,我就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一份肯定。《陕交报》的这份支持和鼓励陪伴我度过了许多个苦敲键盘、闷头写稿、约稿编审的日子。凭借信息工作取得的成绩,我荣获了省交通运输厅“优秀信息员”称号,而我在《陕交报》发表的《浅议如何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也帮助我顺利通过了政工师的申报。这些年,我还有幸在单位组织的信息员培训中,参与过《陕交报》编辑的多次授课,我写的文章也有幸得到过点评。在摄影知识培训中,郭少言编辑提到的“摄影是做减法”的理论,让我深受启发。可以说《陕交报》像一位良师,它拓展了我的思路,让我不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够看到行业的巨大变迁和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它督促着我看到差距、不断进步,不忘初心、坚持写作,努力提高自己,向更好的方向迈进。2012年,我关注到《陕交报》月末版的征稿启事,于是,我又多了一位生活中的挚友。由于月末版每月的主题不同,就让人在等待的时候多了份期待,不知道这个月的选题是否是自己接触过的领域,是否是自己喜欢的话题,是否有自己能下笔一书的机会。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拆盲盒,跃跃欲试又心怀忐忑。这些年,从游记、诗文到摄影作品,我记录生活点滴的文章先后有十余篇被月末版采用。每当看到自己写的文字被印成了铅字,就有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2019年9月,我以书写姥爷生平的文章向月末版投稿,期间郭编辑积极与我沟通照片的事宜,十分负责。后来这篇名为《一位老干部的平凡人生》的文章被月末版采用,刊发之后,我的妹妹读给眼睛已经看不清的姥爷听,老人家十分感动。2020年8月,姥爷弥留之际,还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写的那篇文章让他心里十分高兴,他说这话的时候,虽十分虚弱却心情愉悦。此后不久,姥爷就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悲痛的同时,也心怀庆幸与感激,感谢《陕交报》能让老人家还在世的时候听到后辈对他一生的尊重和敬爱,得到许多慰藉。除了自己向月末版投稿,我还积极发动身边爱看电影、醉心写作、喜爱汉服及对中草药有研究的同事投稿,这些稿件均被采用。年深日久,《陕交报》月末版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位老朋友,它会认真倾听我们这些普通员工的生活琐记和点滴感悟,包容着各种不那么完美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搭建一个抒发情感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卸下疲惫,谈谈工作以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讲讲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我个人非常喜欢袁枚的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感谢《陕西交通报》,给了我这朵小小苔花能够开放的平台,感谢十余年来给予的肯定与鼓励,感谢你让我还能静下心来看报写作,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时代感受到传统媒体的质感与魅力。最后,祝愿而立之年的《陕西交通报》越办越好,咱们不见不散。(作者供职于陕西交控西镇分公司长安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