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距我单位在庾岭镇龙骨岩村开展脱贫攻坚包扶工作已经七个年头了。尽管2020年龙骨岩村已脱贫摘帽,但同志们和龙骨岩村贫困户的联系一直没断,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仍在继续。每每回想起龙骨岩村紧张、忙碌的扶贫工作,回想起同事张晓红关爱、帮扶贫困学生的事,心潮总是难以平静。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地对身为普通帮扶干部,平时不轻易谈情怀、谈境界,只用真情实意扶贫帮困的他,产生深沉的敬意。2016年春天,张晓红和同事们翻山越岭去庾岭镇龙骨岩村,对分配给自己的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通过入户摸底,他知道自己所包五个贫困户中有一户孩子已到入学年龄,因为无人接送没能上学。另一户孩子在庾岭镇上初中,但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孩子也有辍学想法。一天晚上,在龙骨岩春夜的寒意里,张晓红陷入深深的思索:孩子上学,在平川、在县城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山大沟深极度贫困的龙骨岩,却是这样的难。而上学读书,是这两个孩子成长、成人,走出大山,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最根本的选择啊……第二天,张晓红一大早就来到大西沟五组低保户李银存家,面对55岁没有文化的李银存,面对他四十多岁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妻子,面对他们双眉紧锁沉默不语4岁的女儿李梓宣,他不厌其烦地给李银存做思想工作,说服其送孩子入学。还当着村干部的面,向李银存拍胸表态:从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到将来上大学,有啥困难,直接来找我。在他和村干部的关心、努力下,李梓宣上学了。从大西沟到龙骨岩小学,七八里的弯弯山路,李银存每天接送女儿上学。他不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经济情况更加拮据,张晓红就鼓动李银存养了3头生猪,帮忙联系他在村里务零工,务工间隙接送孩子。与此同时,他还帮助李银存申请移民搬迁。几年间,他多次购买食品、书包、玩具、书画册入校、入户看望李梓宣,和她的老师交流沟通。还总在春节前,买上大米和食用油专程去李银存家看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意志消沉的李银存振作起来,让缺乏母爱的小梓宣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关爱。2020年李银存一家三口搬入距县城七八里路的老君小区,晓红发动同事们给他家送去餐桌、书桌和椅子等用具、用品……李银存就近务工能挣钱了,小梓宣的学习不断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张晓红包扶的贫困户蔡兴旺,家里共有六口人,因其母亲残疾、父亲慢病、交通条件不便致贫。当他知道其女蔡婷婷在庾岭中学上初中时,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但得知孩子因家境贫困有辍学外出打工念头时又感到忧虑、焦急。他连续两次去其家中、学校,和孩子交流、谈心,婷婷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他鼓励婷婷好好学习,发奋努力,争取考上县重点高中,将来考入理想的大学。在此期间,晓红积极帮助蔡兴旺申请产业贷款,发展天麻种植,取得了较好收益。2017年夏,蔡婷婷终于如愿以偿,被丹凤中学录取。得知消息后,欣喜不已的张晓红第一时间赶去她家里表达祝贺,并把自己正在使用的一部手机送给她。他说孩子到县城上学离家远了,有个手机便于和父母联系。开学两周后,他和妻子去学校看望婷婷,发现她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反复询问才知道是宿舍一名同学嫌弃她是山里来的吃穿不好,看不起她,处处刁难、欺负她,她因此闹情绪一周没去教室上课,在宿舍睡闷觉。晓红听后很震惊,他觉得自己对娃关心不够,于是夫妇俩就把婷婷接到家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自己先从心理上去除自卑,坚强、自信起来。随后晓红去宿舍约那个同学出来,批评她的错误做法,并要求其给婷婷道歉。第二天婷婷去宿舍,在枕头下发现那个同学写给她的足足两页的道歉信,她开心地笑了,抱起书本大步跑向了教室。随后的一学期里,晓红多次去学校看望婷婷,知道她为了买学习资料节约伙食费,就给她买来水果、酸奶等副食品,还接她到家里吃饭,让媳妇包饺子、做火锅给她改善伙食,增加营养。2019年,蔡兴旺用发展产业挣来的钱,把分到的120平米的搬迁房简单装修,一家人终于走出蟒岭大山,过上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勤奋好学,乖巧懂事的蔡婷婷,把晓红叔叔对她的真情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短短一学期,她的成绩由入学时的全班30多名,进步为全班第14名。她记着晓红叔叔的话,朝着心中的目标奋力攀登。终于在2020年夏天,迎来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她被延安大学录取了,成为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2021年夏天,通过考试,她又调整到临床医学专业,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她激动地给晓红叔叔打了个电话,感谢他及时开解自己心结没有辍学;感谢他代表父亲去学校开家长会;感谢他指导、帮助自己填写大学报考志愿;感谢他鼓励、支持自己调整到喜欢的专业;感谢他一路如父亲般的关心关爱。现在的她,徜徉在延大校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而她的母亲,晓红寻求同学帮助,在县城第三小学给她找到灶上帮厨的差事,不但让她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正在上五年级的儿子。真心、真情、真扶贫,张晓红做到了,同事们夸他扶贫工作干啥成啥时,晓红认真地说:“咱都有孩子,都盼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是我点子稠办法多,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啊。”张晓红与李梓宣、蔡婷婷两家结下的“亲”,怕是一直会延续下去,“亲”下去了。 (作者供职于丹凤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