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红叶斑斓的深秋,陕西交通报社组织叶广芩、莫伸、赵熙、商子雍等一批省内知名作家前来采风,给一路作陪的我留下难忘的回忆。那些年,叶广芩老师的《梦也何曾到谢桥》获得鲁迅文学奖。她的家族系列小说,写出了那些京城皇族遗老遗少们的别样人生和复杂情感,颇受读者欢迎。之前几天,我刚刚读了《豆汁记》,心中萦绕了许多疑问。叶老师告诉我,《豆汁记》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真的。只要写出纠结在心中的心理、形象和记忆,就是好的作品。至于它的题材,是可以先放到一边的。一路行来,叶老师一直是优雅的、谦逊的。就在山脚是雨、山顶是雪的金丝峡盘山公路上,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她的母校小学即将举行校庆,嘱她尽快写一篇赋。她向大家说明情况,很客气地对同车的商子雍老师说:“写赋对我来说勉为其难,子乎也者的,我不行。将来写出来,还得请你润润色。”家学渊源且声誉如日中天的她,对于母校小学的一篇文稿,竟然如此认真、慎重。就这样,当大家畅游金丝峡时,独她一人转回宾馆寂寂写作。后来的她,在圣地延安找到了记忆和灵感,为陕西交通读者捧出《我印象中的富县公路段》。这让我为之欣慰的同时,也有一丝遗撼。如果未与近在眼前的金丝峡失之交臂,对于商洛公路,她会不会情有独钟,更有巨献呢?同行的作家中,我最熟悉的是朱文杰老师。这已是他第四次深入陕西公路采风了。上一次,他的《大道》里,采用了我的一些个人调研和思考。这次见面,他特意将新近出版的《拾穗集》赠予我,并在扉页亲笔签名。谈及高速、干线、农村公路之间的境况,他用“亲大的,爱碎的,中间夹个受罪的”来比喻,让人觉得十分贴切。与众作家十分熟络的朱老师,一路谈笑风生,使大巴车里充满欢声笑语。这正是金丝峡最美的季节。那仿佛沉睡数千年的栈道,宛若能看清游鱼的溪流,似白练跌宕的瀑布,如仙女白纱般的云雾,一切在秋雨里增添了诗意。眼前这儿一抹枫红,那儿一团树黄,又使这条山水画廊分外斑斓多彩。十多公里的峡谷,转一个弯,移两步路,又有新的风景。兴致勃勃,频频拍照的朱老师,因此落在了后面。淅淅沥沥的秋雨,打湿了他的衣服。山路悠悠,让他好几次脚步踉跄,差点栽倒。已近七十的他,很好地掌握了拍摄节奏,坚持下来,终于没有让饥肠辘辘的大家等了太久。这批作家里,还有美女作家冷梦。十几年前,她的《百战将星》曾让我秉烛夜读,如痴如醉。那是我看到过的写得最好的反映开国将帅戎马生涯、百战成名的传记文学。而使她扬名文坛的《胡征传》,将一个诗人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写得入骨透髓,令人嗟叹不已。冷大姐告诉我,正是胡征老师,让她结识了肖永银。而正是商洛公路,让我们有幸结识了她。她总是把一些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很有趣地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弄清弄懂。后来,在《黑色的缱绻》里,她为商洛公路整整写了两个章节。在那短短的几日,名家们不仅仅作为师友,更把自己作为公路行业的一员,与我们一起感动,一起前行。他们采风的成果,后来集中刊登在《陕西交通报》。那些被我们平时视作饭碗、极易为人忽视的公路,以及如铺路石一样再也平凡不过的公路人,经过名家的如椽巨笔,有了感人的故事,非凡的意义,成为秦岭深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那些风雨,那些山水作证,我们一直以来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供职于商洛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