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作为一座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它从来不缺故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从咸阳的北大门——咸阳北收费站出发,给大家讲一讲咸阳这座古老城市中的一些故事吧!在古渡渡口附近,一座仿古建筑的古桥凌空而起——它便古渡廊桥。古渡廊桥是咸阳是地标性建筑,其名字源自关中八景之“咸阳古渡”。廊桥北起渭阳路,南至渭河南岸,与世纪大道相通,横跨渭河,全长748米,宽14米,是全国首座秦建筑风格、双层人行景观廊桥。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古渡渡口,旧时都是古人送别周转的站点,古往今来的许多故交友人,痴男怨女的送别便围绕着这里展开。古时的送别,很多时候相当于诀别,一旦分离很难再见,亦或再见都已是沧海桑田。毕竟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岁月长河里,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站在古渡廊桥上,闭眼倾听渭河畔拂过的微风,我仿佛听到了当时诗人的那声轻轻叹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从送别展开,讲述路途遥远,难见友人归期,故有深深的惆怅和依依惜别之情。而如今,咸阳城周边道路四通八达,特别是条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一改往日路途艰辛遥远的面貌。在距离古渡廊桥不远处,有一座国宝级建筑——清渭楼,唐代诗人许浑曾登上清渭楼,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即兴作诗,“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诗文描述了这座千年名楼的壮丽景象。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了后世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的警示名句。清渭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并留下了“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的感叹。古时的渭水,清澈宜人,也因此造就了咸阳古渡的优美景色。以“清渭”命名高楼,既是对现实的歌颂,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此时,清渭楼便真正出现在咸阳的历史之中,与咸阳城不再分开。清渭楼与咸阳城起起伏伏,走过无数日夜。然而再辉煌的建筑,也抵挡不住历史的洗礼,再繁华的古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演变,如同咸阳城历史上的许多名楼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样。庆幸的是,清渭楼不但有文字记载和古人题诗,且留下了建筑遗迹。如今,渭水河畔,全新的古渡廊桥与清渭楼重现千年风华,这正是世世代代咸阳人对咸阳城与这些历史遗迹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城在,楼和桥亦在,任凭岁月如驰,沧海桑田,我们必将与楼和桥,携手走过,风雨同行。 (作者供职于咸铜分公司咸阳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