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1期 第209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8-1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以生命赴使命 用挚爱护苍生
省交通医院开展“我要当医生”体验活动
新闻作者:文 / 柴乙冲 刘袁抒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逆向而行,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我们除了向英雄致敬,还可以走进英雄,体验他们的精彩生活。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省交通医院组织开展“我要当医生”体验活动,面向社会招募数十名志愿者,通过座谈交流、模拟问诊、心肺复苏操作、交班查房等方式让志愿者体验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学习急救技能及科普知识。体验结束后,志愿者表示,通过近距离与医生接触,他们更加了解医疗服务过程,也被医生的人格魅力折服。
杨荣超:心怀恻隐 用专业守护健康
杨荣超,省交通医院外一科的一名普通医生,每周两次门诊,年纪不大的他却很有些知名度,一些病人常说:“我跟好多人都说过你呢,说你看病看得好啊。”杨医生笑笑,顺势叮嘱病人:“那你可要好好听话啊,不能到处乱走,要不然护士可又要给我打电话了。”随和的杨医生在工作时也是个暖心的人。
“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情味的科学。”上午十点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大爷被家人推进了外一科杨荣超医生的接诊室。年迈的大爷在脑梗之后几乎丧失了语言和行动能力,前些天又不慎摔倒,导致双脚大拇指指甲盖全部被掀掉。今天来医院,是要拆掉之前包裹的纱布,进行消毒上药等工作。为了尽可能减少大爷的移动,杨荣超将大爷的脚放在了一个小凳子上,自己弯着腰,拿着镊子一点点地扯下纱布的细丝。因为疼痛,老人的手不断地颤抖着,脚趾也因为用力而绷直了,嘴里含糊不清地呻吟着。杨荣超一边加快手下的速度,一边安慰老大爷:“再忍忍,马上就好了。”重新包扎好之后,杨荣超帮助家属将轮椅推出诊室,并嘱咐他们:“不用每天都来换药,两天来一次就可以。”原来,这位老人住在楼梯房里,每次换药都需要有人将他背下来,来一次医院需要三个人陪同。杨医生在了解情况后,就决定适当延长病程的来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当医生不仅仅是要治病,还要考虑很多额外的事情。”一个病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医生不仅用知识和技术解除病人的伤痛,也用设身处地的默默关怀温暖着患者的家属。
有些口舌还是要费的。“孩子需要做个B超。”“能不能不做啊医生。妈妈不让小孩做B超的。”“你这种情况,必须要打狂犬疫苗的加强针。”“我上一针是在半年前打的,刚刚过了半年才几天,这次又没有出血,能不能不打啊。”“我看网上说只用打一针,为什么要打两针啊,打多了会不会影响身体啊?”这样的对话不断地上演着。看病一分钟,解释十分钟。不过,杨荣超医生总是不厌其烦,用他的话说:“用医学知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是在20层,患者可能在10层,我们站得高,但是也得拉大家一把,不能放任患者。今天我给他们讲明白了,他们回去之后就可以告诉身边的人,这也是科普了嘛。”“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作为一名医生,杨荣超不因见惯病痛而漠视,不因拥有知识而自傲,心怀恻隐,常保谦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与使命。
吴良琪:弃疾去病 医者仁心
吴良琪是陕西省交通医院肛肠科的一名医生。二十多平的办公室,陈设简单,却是吴大夫将近二十年救死扶伤的主阵地。由门口向内望,两张办公桌横向拼合在一起,四个椅子围桌摆放。大门右侧的书柜里摆放着专业书籍,大门左侧的角落挂着四面叠放在一起的锦旗。
吴大夫坐在房间最右侧角落为病人诊疗,他身后的窗台上随意摆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身旁放着拐杖。办公室的隔壁是一个检查室。吴大夫每天需要拖着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而行动不便的身体在两个房间穿梭。从问诊、开药到换药,多年行医生涯让他游刃有余应对各项工作。
吴大夫的左胸前装着一个卡包,上面印着“信任 中国好医生”。“信任”二字或许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得到患者信任”也成为吴大夫的不懈追求。“病人愿意把隐私部分暴露出来,一定是基于对医生的高度信任,那我们就不能辜负他们。”吴大夫钻研多年,不断改良提高技术,发明肛肠病术后包扎带与肛肠病术后给药装置,最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痛苦,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赵阿姨今年八十七岁,身体孱弱,在家人陪同下坐着轮椅前来问诊。几天前赵阿姨因外伤入院治疗,数天卧床生活致其排便困难。赵阿姨一见吴大夫,就热切攀谈:“吴大夫,我四年前就找你看过病,你治得很好。当时我完全不能排便,是你一点点给我弄出来的。这次出了问题,我马上来找你。越老越怕看病,别人我都不相信。”
在赵阿姨离开后,她的儿子又忧心忡忡跑来向吴大夫咨询母亲病情。吴大夫耐心安慰:“没事的,我们先检查,然后用药,不要担心。”在吴大夫看来,除了要以高超的技术解决病人痛苦,安抚病人及家属情绪也至关重要。“我腿脚不便,为了治好这个病,自小便求医问药,其中艰辛难以言表。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了病人的不易,所以我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社会上对于肛肠科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偏见,比如某些人认为这种工作不干净。吴大夫却看得很开:“这就是一份职业,它的出发点是为患者解决痛苦,这个初衷永远是干净的。一个职业总要有人做,既然要做,那就一定要做精,做好!”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