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笔者随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即将建成通车的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项目,近距离感受这段备受社会关注的项目的风采。西安外环(南段)项目概算总投资134.82亿元,路线起于西安市鄠邑区谷子硙,途经西安市高新区、长安区、蓝田县,终点位于蓝田县沪陕高速蓝田东立交东侧,主线全长70.16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120公里,整体式路基宽度34.5米,共设11处互通式立交,其中枢纽立交4处,与西沣路、子午大道等主要城市道路实现高标准互通。全线桥隧比56.3%。目前路基桥隧、路面、交安和机电等工程已基本完工,计划于2022年9月建成通车。据介绍,外环(南段)项目全力打造交通行业“绿色公路、品质工程、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垃圾围城”是许多城市发展中的痛点。外环(南段)项目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地基处理、路基填筑、路面底基层、构件预制、边坡防护、房建及临建等工程施工中,大规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使建筑垃圾从粗放式简单填埋转变为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了西安市周边建筑垃圾处理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共应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约1200万吨,据测算,项目消减建筑垃圾占地约6000亩,减少土地开挖面积3000多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00万立方米,折合为14万吨二氧化碳,减少建筑垃圾清运消纳费用约4.9亿元。项目控制性工程白鹿原隧道承担了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黄土隧道工程领域建设研究任务。隧道全长2819.5米(双洞),开挖宽度18.7米,开挖断面192.3平方米,为国内单洞断面最大的三车道土质隧道,设计为V级围岩,洞门采用削竹式,开挖工法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和单、双侧壁导坑法。白鹿原隧道于2018年5月进洞施工,2021年7月顺利贯通。隧道地质、水文构造复杂,地质病害频发,围岩含水量大,土体泥化严重,施工安全风险极高。面对复杂的地质水文环境,项目采用超前管棚+锁脚锚管、单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确保了隧道结构及施工安全,并围绕大断面、大跨度土质隧道施工开展技术攻关,创造性地应用了地表高压旋喷桩预加固技术、超前预注浆+超前大管棚联合支护技术、WWS注浆工艺,确保了隧道顺利贯通。在服务区建设中,外环项目在借鉴外省经营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关中环线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子午服务区南区打造为多业态现代化商业综合体,打破封闭式服务区传统,实现与关中环线连通,带动高速公路“交旅融合、共享服务区”的整体经济链。服务区南区设计有空中漫步、凌空飞渡、子午谷、绿植山、屋顶生态花园等特色亮点,与周边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将成为全省服务区提升设计的试点工程和样板工程,为全省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以“交控长安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平台,开发应用了7个信息化系统26个子系统,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6项。首次在公路设计和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监测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管控,为工程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提升了项目管理能力,为后期运营管理阶段的养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项目被交通运输部批准作为全国“交通强国智能化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试点,BIM轻量化应用成果《桥隧建设BIM协同管理系统》荣获中国公路学会2020年交通BIM工程创新奖一等奖,《陕西交控长安信息化管理系统》荣获“十三五”全省交通运输科技成果展二等奖。项目积极应用智慧施工新技术。施工过程中使用了伸缩缝科研产品、全寿命标志牌和双组份高亮刮涂标线等“交控制造”,同时也是首次将净味环保沥青材料应用于省内高速公路建设。在路面铺筑中首次尝试3D摊铺和沥青路面无人化智慧施工技术,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理念,大幅提高了生产工效。桥梁基础施工中,在全省高速公路首次采用打入式PRC管桩(高强预应力组合配筋混凝土预制管桩),工效大幅提高,杜绝了噪音和泥浆污染,贯彻了绿色公路的建设理念。全面使用装配化通道涵洞,通道(涵洞)构件采用工厂化预制,装配化安装,产品构件可视、可检、可换,由传统手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变施工工地为组装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项目连接了京昆、包茂、福银、沪陕四条国家高速公路网,并与在建鄠周眉、即将开工的西高新至天桥等高速公路相接,对实现车辆快速转换,便捷群众出行,加密我省高速公路骨架,构建大西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大西安发展骨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