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有个痴迷写作的男生成为了大山里的一名养路工。工作虽然单调枯燥,所在道班也在偏僻之所,但他仍心怀写作的梦想。有一天,机缘巧合,他读了几期段机关发放的《陕西交通报》,上面几篇贴近实际、贴近公路人生活的文章吸引了他,他的内心泛起了涟漪,仿佛找到了以为知己。从那以后,他便以《陕西交通报》为教材,从中吸取营养,用心揣摩写作技巧。后来他尝试着从最简单的消息写作入手,把一篇篇拙作眷写在方格作文纸上,通过小镇上的邮局邮寄往省城里的陕西交通报社……那年七月,他撰写的不足百字的道班职工为村民打井修路的短消息便在报纸刊发,次月他的小小说处女作《纸鹤》又在副刊发表,当收到散发着幽幽墨香的样刊,他的内心惊喜又激动,从此更加坚定了他自学写作的信心与决心,那张报纸从此也成为了他心灵的家园和栖息地。时光荏苒,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那个男生转眼已入中年,所在的道班也是今非昔比,唯一没变的是他坚持阅读《陕西交通报》的习惯,而他,也早已从最初的读者成为了这份报纸的作者。故事中男生就是我,芸芸众生中被这样一份行业报纸发现、培养、扶持起来的通讯员之一。常年的读报、投稿,让我与这份报纸由陌生到熟悉,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准确地说,是《陕西交通报》培养了我,让我从一名养路工成长为了如今的一名交通行政执法者。通过它,我认识了陕西交通,爱上了陕西公路。我庆幸遇到了一群博学和极具耐心的编辑老师们,是他们字斟句酌编辑润色,使我的拙作得以见报,日积月累的写作,让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断提升,写作的思路不断拓宽,最终收获了我的作品集《梦在路上》。令我最为开心的是,有几篇在《陕西交通报》副刊发表的作品还入选了《青少年智慧主题阅读》《值得中学生珍藏的100篇感恩故事》等选本。令我更为感动是,报社编辑老师的严谨和对文字精益求精的态度,记忆深刻的是去年我写的《痴迷丹青的公路人》稿件,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修改了五次才得以刊登,而修改后的稿件更加全面、生动、形象,通过修改稿件也使我拓展了写作视野,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方法。生活很苦,文学就像上苍给我生命里加的一颗糖,虽然没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是通过长期阅读《陕西交通报》,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它让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使我的业余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我也因此在这篇芳草地上认识了曹汉秀、董邦耀、宁颖芳、刘峰、郭忠凯、李婷、文剑、郝娟子、张永涛、王斌、王俊英、商竹、杜会琴等一大批行业内志同道合的文友们。时光匆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对《陕西交通报》的阅读,从纸质版过渡到了电子版,再到现在的“陕西交通”公众号“新闻汇”栏目,媒介在变化,但我对这份报纸的热爱从未有变。三十年来,《陕西交通报》几易改版,为陕西交通读者搭建平台,由原来的旬报、周报到周二刊,通过建立编读QQ群和微信群,畅通报社与读者、作者沟通、交流的渠道,征求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编读互动,不断提高这份行业报纸的品味和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服务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努力满足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时至今日,《陕西交通报》即将迎来创刊三十周年,当我从抽屉里翻出珍藏的两本泛黄的《陕西交通报》发表作品剪贴本时,我思绪万千,昔日深夜伏案创作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作为一名“铁粉”、一名老通讯员,很庆幸,我见证了这份报纸二十多年的发展,它也伴随着我一路走过一段人生的美好年华。这一刻,我愿与《陕西交通报》再此启航,迈向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用我手中的拙笔为陕西交通基层职工代言、发声,继续讲好“交通故事”,为“大美交通”书写新的篇章!(作者供职于宝鸡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麟游中队)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