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有无数个朝代在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对抗主要依靠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就是长城。长城长,不仅在于它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万里,更在于它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伫立千年、记载沧桑。长城从西周时期便开始修建,从此,一直延续2000余年。周朝末年,周幽王姬官湦“烽火戏诸侯”使用的,便是长城上的烽火台。东周建立后,周王室已经没有实权,但是北方的义渠、西戎、匈奴等民族确日益强大,为保障自身安全,秦、赵、燕等北方的诸侯国开始修建长城用来防御游牧民族和其他诸侯国。公园前256年,秦灭周。前221年,秦吞灭六国,一统天下,为了防守北部地区不受匈奴袭击,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接连修缮战国时期各国的长城,始称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便是以这段历史改写的。此后,汉、晋为防匈奴,大唐为防突厥,大宋为防辽、女真、蒙古,明朝为防鞑靼、瓦剌,都曾在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其中明长城最为著名。明太祖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蒙古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被部下所杀,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二部,不时在明朝边境掠夺骚扰。明朝中期,明英宗朱祁镇率明军讨伐瓦剌,中途却畏缩不前,被宦官王振带到土木堡,瓦剌军随后赶来,明军大败。不仅朱祁镇被俘,神机营等明军精锐更是损失殆尽,瓦剌军乘胜追击至北京城下,大臣于谦先奉英宗之弟朱祁钰为代宗,在率神机营残部以火炮、火铳狂轰瓦剌军,将其击退。从此,明长城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明军无力北伐,只能依靠长城防守。明朝中后期,嘉峪关长城完工,明长城彻底修建完成,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畔。1880年,左宗棠亲自为嘉峪关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登上长城,欣赏这气势如虹的景观,抚摸城砖,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看看那“天下第一雄关”,体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兴亡盛衰。回头看,“明”已远去,而长城永世长存!(小作者系陕西交控产业发展集团职工子弟)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