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1期 第219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8-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你是我无法言说的痛与爱
读雷平阳诗歌《母亲》
新闻作者:文 / 周亚娟

有没有一首诗让你读着读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就被这样一首诗击中过,这首诗就是诗人雷平阳的诗作《母亲》。
《母亲》是诗人郁葱编著的《好诗记》中的一首。正如郁葱序言所讲:诗不可说。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因为诗是秘密,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想要完全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内心,几乎不可能。我时常在看到一首好诗时,只是一个劲地说“好”,却无法言说好在那里。我想,那是因为诗歌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表达的精准,审美的震撼,而导致的我感觉的多元以及语言的苍白。《母亲》就是这样一首诗,虽然它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只有朴实无华的表达,但随着诵读的推进,我所有的感觉,都被泪水淹没了。
但我还是想为《母亲》说点什么。因为我也认同“遇到自己心动的东西,格外用一些心,格外用一些情,格外用一些笔墨。”虽然我只是个诗歌爱好者,我的笔墨也许浅薄,多余。
毫无疑问,写亲情的诗章大多温暖,感人。但是雷平阳的《母亲》,除温暖、感动之外,还有一种隐隐的,关乎生死、轮回、人性的爱的颤栗,苦的痛感。一个母亲是怎样衰老的?“我见证了母亲一生的苍老。在我/尚未出生之前。她就用姥姥的身躯/担水,耕作,劈柴,顺应/古老尘埃的循环。”我狭隘的这样理解:母亲一生都是苍老的,从“我”出生开始,她就和“我”没出生之前一样,用和姥姥一样苍老、一样劳作的身躯,担水,耕作,劈柴,并顺应着这样的生活循环,母亲似乎没有年轻过。祖祖辈辈的生活、生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偌大的宇宙空间中,小如一粒尘埃。廖廖几句,勾勒出母亲这位中国乡村劳动妇女循规蹈矩、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形象。
“当我长大成人/知道了子宫的小/乳房的大/心灵的苦/我就更加怀疑自己的存在/更加坚信……也许有神/在暗中,多给了母亲一个春天/我的这堆骨血,我不知道,是它/从母亲的体内自己跑出来,还是母亲/以另一种方式,把自己的骨灰搁在世间”许是老天同情怜悯母亲,暗中给了她一个春天——“我”,而“我”的这堆骨血,正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和意义,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存在。接下来母亲“你背着我下地/你每弯一次腰,你的脊骨就把我的心抵痛”带着我劳作的场景,深深地刻进“我”的生命记忆。正是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骨瘦如柴但却坚韧不屈的母亲,给了“我”山高海深、刻骨铭心的母爱。“让我满眼的泪。三十年后才流了出来/母亲。三岁时我不知道你已没有/一滴多余的乳汁;七岁时不知道/你已用光了汗水;十八岁那年/母亲,你送我到车站,我也不知道/你之所以没哭,是因为你泪水全无。”少时满眼的泪,也许有委屈、埋怨,而三十年后才流出来,是“我”已长大,已成家立业,已为人父后真正意义上对母亲的理解、敬重、感恩与热爱。当然,那酸涩的泪水里,也有一丝甜蜜、幸福的味道。
“母亲,就在昨夜,我看见你/坐在老式的电视机前/歪着头,睡着了/样子像我九个月大的儿子/我祈盼这是一次轮回,让我也能用一生的/爱和苦,把你养大成人”,如此之重的生命,“我”却用“睡着了”如此之轻落笔,意蕴深远。最后的“爱和苦”是对母亲一生的总结,对母爱更深的洞察、阐释。“我”多么祈盼生命能够轮回,去回报母亲朴素、深沉、伟大的母爱。“把你养大成人”是爱的回馈,是命运的超然,让人从无法言说极度的疼痛里,慢慢走了出来。
纵观全诗,是“我”流血流泪的心,情不自禁地倾诉,又是“我”虔诚恭敬,疼痛隐忍的独白。母子情深,而“我”对母亲深沉又浓烈的情感,又岂能任谁,用语言去诠释。
 (作者供职于丹凤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