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2期 第219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8-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拉萨记忆
新闻作者:文 / 韩 敏

 
悠哉的羊儿,旁若无人地走过公路。神气的骏马,嘶鸣一声后疾驰而去。唯有憨厚的牦牛,铆足了劲,想和青藏公路上的小轿车比比速度。烈日下,我们穿插其中,恍若置身一幅巨大的唐卡中,阳光是绛红色的,草坪是青绿色的花边,冰山雪岭被研磨成晶粉,点缀在江畔随风飘荡的五彩经幡上。
这便是西藏,纯粹而明亮。
撇去苍鹰和秃鹫的故事,藏獒与狼群的传说,在西藏,我最想追索的是那个纯粹的拉萨。红瓦寺庙,僧人肃穆敲钟,缕缕梵音入耳;道路一侧,有人俯下身向着远方叩首。大街上,藏民身披藏袍,晃着转经筒,嘴里念词诵经。年轻的牧民骑着摩托,热情地招呼我们。
穿过拉萨河,来到拉萨城。
一条河静静地淌在高原之上。这条长河向着遥远的7世纪奔流而去。那一年,松赞干布率大军到了吉曲河南部,他命人切断河北槽,在南方修宅搭基,形成了拉萨的雏形。随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修筑大昭寺与布达拉宫,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传说文成公主进藏,陷入泥淖,佛像难以搬运,就地建成了大昭寺。文成公主所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如今就立在这里。寺庙外,人们转动经筒,对佛像行磕头礼。寺庙内,人们贡献出纯白的哈达,给灯添置酥油,为生命祈福。
转经筒意味着将经书读了一遍,藏传佛教崇尚自身的修行,认为“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应该不带私心,做善事,不伤害他人,修持自己,人人都有望成佛。佛教典籍劝导仁爱众生,对行善积德的教诲哺育了这片土地的人民。离开大昭寺,我们走向转经道,又称八廓街,传说这里是拉萨城的源头。人们走在遍布佛经的道路上,学习那些古老又晦涩的道理。
在一家售卖藏药、藏茶的店,老板用银器皿盛着现磨的高原菌菇汤招待我们。老板说,这些藏药的壁画在布达拉宫的白宫里就有。这种生活方式悄无声息地传承下来。
白宫是布达拉宫的外围,遍布长廊、殿堂,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而中央的红宫,设有佛堂和八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远看布达拉宫,红白相间,牦牛毛编成的黑帘,随着微风轻摇。屋顶的鎏金装饰使整座宫殿熠熠闪光。藏民每年都会将牦牛奶、红景天、白灰、蜂蜜、藏红花等调配,涂在布达拉宫的墙体上,这是一项庄重的活动。你会发现白宫外侧的墙壁依旧是乳白色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们前往布达拉宫,在和平解放纪念碑处了解了72年前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在南布达拉宫广场的花岗岩路上看到藏民的生活变迁:牧民盖起新房,扩大放牧牦牛的规模,也有了摩托车输送物资、方便出行。新的时代带来了游客、贸易渠道和丰富的物质,但拉萨始终保持它不紧不慢的步调,引领藏民寻找纯粹而简单的自我。
拉萨似乎悄然改变,又似乎从未变过。藏民们念起佛经,说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字句,默默地,安静地,走着自己的路。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又安安静静地回到各自来时的地方。
在这里,远离锱铢必较的生活,远离“鸡娃”“内卷”的纷争,似乎更能接纳一个平凡而又纯粹的自我。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富平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