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掏了本碑帖,宋拓麓山寺碑,盛唐碑刻,李邕撰文,也是李邕行书,黄鹤山樵刻。唐朝书法最高成就是楷书和草书,是楷书的成熟期,代表书家特别多,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同时狂草出现,颠张醉怀。但是行书大家不多,数得上的首推李邕。他有名的作品现存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在蒲城桥陵,另一件就是麓山寺碑,在长沙岳麓山,而以岳麓寺碑更为成熟。由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行书登峰造极,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李邕能够自成一家,有所发展,着实难得。古人评论书法: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右军将军王羲之,北海太守李邕,二者相提并论,可见其历史地位。二王以后,四百年间,才出了一位李邕。李邕以后,又是将近四百年,一位青年远道而来,观摩麓山寺碑,在碑侧刻下题记和名字。后来他成为行书巨擘,他就是米芾。此外,碑文文辞优美,奥义深刻,记述了麓山寺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有一句我印象尤深:以因因而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刻者黄仙鹤不知何许人也,有人说是李邕本人。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文人又是官员不大可能刻石头。我推测这人是他的亲信,专门给他刻字的刻工。李邕是盛唐文坛领袖,一代名流,李白和杜甫都很崇拜他,给他献诗。最近特别火的片子《长安三万里》,引用唐诗很多,里面就有一首《上李邕》,注意用的是上,表示膜拜,能让李白膜拜的人不多。其中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杜甫拜访李邕,一众文人相会在济南历下亭。杜甫30出头,李雍已经年近古稀,俩人差了30多岁。李邕虽然地位显赫,可是他爱才,喜欢提携后辈,他专程前来宴请杜甫,杜甫赋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一年,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宣告隐退。这一年,杜甫正式出道,开始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杜甫结识李白,他们和高适漫游梁宋齐鲁,一起采风,游猎赋诗,醉舞狂歌。杜甫系列活动的高潮就是拜会李邕,制造话题,引发关注。他现场赋诗,发布作品,引起轰动。杜甫起点很高,可谓出道即巅峰。这一年,李白也曾拜会李邕,他有没有参加历下亭文会?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杜甫这首诗内容是: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诗的意思是,李邕太守的车盖在东郡停住,历下亭耸立在清河北岸。大海东面此亭历史悠久,济水之南名士人才众多。云山苍茫,引发赋诗之兴,美人伴舞,我们对酒当歌。修竹茂密,亭内体感清凉,水流交会,亭外波浪翻涌。到处蕴含真趣,令人心旷神怡,此时落日将斜,令人依依不舍。欢乐短暂,世事无常,无论像您一样富贵,还是像我一样卑微,都同样被外物所奴役,被命运所驱使,今后我恐怕再难找到机会拜会您。此刻,杜甫充满雄心壮志,他已经决定前往长安,继承祖先的荣光,叩问文艺最高殿堂。但是作为很有修养的诗人,他预感到世路的坎坷,命运的无常。诗的最后一句一语成谶,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李邕,也没有见过李白。两年以后,70岁的李邕被奸相李林甫构陷杀害。李白写诗: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杜甫的长安之行也异常不顺,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困顿十年之久。接着,安史之乱,大唐衰落,杜甫四处飘零,死后成为诗圣。读麓山寺碑,回忆大唐往事。 (作者供职于白河服务区)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