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朋友去了边城,我急切地想要询问他那个小邮局还有“茶峒”的邮戳吗?回答是不知道。我是真害怕连这样一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留下。《边城》开篇第一段就说,从四川(现在是重庆)到湖南,靠东的一条官路,有一个叫“茶峒”的镇子。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知道,摆渡爷爷的外孙女翠翠和富户家两个少爷的情感纠葛。小说《边城》的价值近些年被重新认识,尤其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这个原来叫做“茶峒”的小镇,便改名为“边城”。大约是10多年前,我去的时候在小小邮局还保存着“茶峒”的邮戳,也许是没有彻底改掉的部分吧。我真的希望这个邮戳能够一直保留下去,给后来的人们留下故事的根蒂。那年集中读了沈从文的多篇小说,一时中毒过深,我急切地去往湘西,奔向凤凰,想要寻找那些神奇故事里的地方。徜徉在凤凰古城的山水之间,瞻仰了大师的故居,走过少年沈岳焕曾经撒欢儿的街巷,石板路,吊脚楼,沱江,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小说里的人物曾经恣意纵情地生活在这里,我感觉似乎他们一个个从我身边闪过。这里就是河街,那一潭深水许是端午抢鸭子的地方,城墙下的窄窄石板路,很可能就是傩送二老第一次遇到翠翠的地方吧?眼前的风景因为故事变得有了情感,故事在这风景里更显得真实,似乎真的有过那么一个或一群人,我还认识,晓得他的前世今生,脾气秉性,只是我与他们只是不在一个时空而已。果然是大师,编出的故事都跟真的一样,偏又遇到一个明知是故事却依然选择相信的呆子,唉,无解了。去过河街,当然要去渡口,看那爷爷和他的外孙女。再辗转百多公里,去往茶峒(花垣县边城镇)。拉拉渡口那船依旧往复两岸,白塔还耸立在老地方,渡船仍有老者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搬着钩板拉船,一如当年爷爷的派头,本地人不必付钱,游客一趟一元,甚是便宜,不知现在是否依然。白塔下应是爷爷和翠翠的家,后面的山上应是傩送每夜唱歌的地方。大老天保第一次见到翠翠是在这渡船上,却成了悲伤故事的开始。游走在镇子的街头,我再次确认,小说里的河街,更应该是比此处繁华的凤凰城。两个相隔二百多里地的地方,被作家蒙太奇式转换时空,揉搓到了一起。《边城》让我与此地结了缘,陌生的地方似曾相识,千里寻访亦如探望老友,所有的风景都变得亲切可爱,连那一碗鸭血粑都是美滋滋的。看过凤凰,到了茶峒,离开这些地方,不再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边城之旅结束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吊脚楼,拉拉渡,等等等等,却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供职于西乡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