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3期 第219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3-09-0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少时不知诗中意 再读已是诗中人
新闻作者:文 / 杜妮娜


电影《长安三万里》自打上映后,迅速火爆出圈。原本带着“让孩子学古诗”的美好动机走进电影院,以为这是一部画面精美,意境优美的古典诗歌启蒙片。看的过程中却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给孩子看的电影,而是生生为自己补上了当年未曾体会的、诗歌中传递的百转千回的复杂情感。
影片从年迈苍老的节度使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自己和李白一生的交往开启叙事。第一次相见的时候,李白和高适都是20来岁,一个是放荡不羁的天才诗人,一个是性格沉稳的坚毅将士,两人鲜衣怒马,壮志凌云,有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然而,旧门阀的资源垄断、社会上的门第之见,以及朝政内部的日益衰败,令不论是有着御敌冲杀高家枪法的高适,还是天纵奇才且自命不凡的李白,都遭遇了怀才不遇的困窘与挣扎。在不断碰壁中,晚年时的高适终于在乱世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大器晚成。而一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不断徘徊的李白,一生渴望一个机会,最终急中出错,进入永王麾下,险些被杀,流放夜郎。
两人的命运流转在一句句诗中起伏无常。“我要直取长安!叩天子门!”“你我生逢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一字又一句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求仕无门、万古同愁,越过时间的长河,透过诗人的境遇关照到现实的时候,让我这样的中年人猝不及防、手无足措,唏嘘不已。
少年时期,读李白的诗,印象中的他,是剑客,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仙人,是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总觉得,像李白这样才华卓绝,能够流芳千古的人,无论是诗人还是将军,都是天之骄子,睥睨天下,人生顺利。随着电影情节的推动,才发现,纵使这些诗人身后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万人传颂、灿若星辰,生前竟也起起伏伏,难以度过顺遂得意的一生。
从儿时的年少轻狂,青年的壮志未酬,中年的身不由己,再到晚年的残念暮景,李白和高适,有他们的脆弱挣扎。憧憬过也尝试过,努力过也失败过,乐观过也消沉过,相聚过也分别过,执着过也释怀过。梅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平生。少时努力读书,觉得读书能改变命运。大学毕业后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人生自此新开一片天地,可以大有一番作为。谁知转眼到了不惑之年,生活依旧一地鸡毛。千头万绪的工作,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的生活,孩子的养育,升学择校,日益衰老多病的父母,生活的艰难超乎想象……
影片的高潮部分,李白与高适、岑勋、元丹丘等挚友在夜晚的江边豪饮,醉意朦胧间吟咏出了那首《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年少懵懂,只知诗美,不解其意,囫囵吞枣,一通乱背。待能看懂,已是中年身躯沉重。影片画面绚丽,但我被那绚丽之下隐伏的悲凉深深攫住——当年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转瞬之间,便成了一个满头银丝、身形臃肿、神色疲累的老翁,而与青春一起流逝的,是他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与踌躇满志。这些情感,从来不是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这么单纯,它们诉说的是时代、光阴、命运和人生。原来曾经读过背过的诗文里,竟藏着最真实的人生。
电影结尾处,58岁的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听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他兴奋地扔掉手中的船桨,张开双臂,对着眼前高耸的白帝山,吟出了两行冠绝千古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什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是命运出现转机,也不是突然绝地逆袭。而是面对生命中的“万重山”,其实从来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唯有一座一座去过。人到中年,不正是如此吗?每天都觉得很难,但某一天回头看,发现再难的事情,也挺过来了。
《长安三万里》的李白虽飘零半生,却得到了许多朋友和知己,虽一生仕途不顺,却在诗歌方面达到了巅峰。高适融不进长安夜色,却在边塞有着自己的一番天地,虽半生蹉跎,却依然在50多岁等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光。
人生于李白和高适,是历尽千帆过后的抱朴如初。愿你我也能同他们一样,关关难过关关过。回首看,轻舟已过万重山;低头看,万里尘土皆脚下自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