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示范创建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完善体制机制,陕西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发展,并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显著成就,不仅为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保障,同时也是陕西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以完善政策制度为驱动,着力提升农村公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9万公里。为做好相对应的“建、管、护、运”工作,省政府建立“四好农村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每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命名表彰一批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成立了“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组织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四好农村路”政策制度,为全省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省政府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考核奖惩机制,并建立了“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复核退出机制;各市、县政府也将“四好农村路”相关工作纳入市对县、县对镇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范畴,考核激励“指挥棒”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十四五”以来,以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三个年活动”特别是“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契机,全省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三年累计投资406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8943公里,改造危桥338座,实施安防工程11318公里,农村公路路网体系不断完善,通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抽检单点合格率和关键指标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稳定可控。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等专项行动,提升农村道路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将中央车购税和省级交通补助资金向财政投入力度大、建设任务多、项目推进快、完成情况好的市县倾斜。以深化管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规范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按照“县乡公路干线化,通村公路常态化”理念,推动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全面推行“路长制”,足额落实日常养护费用,探索创新养管模式,提升信息化养管水平,强化路产路权保护,实现农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有钱养”。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99.4%,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1.4%,农村公路一二三类桥梁占比达到97.25%,路况服务水平持续向好,通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以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目标,不断提高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序推进城乡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镇村延伸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扩大建制村通班车、通公交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建设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发展模式,在全省成功打造11个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5个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不断巩固提升“快递进村”工作成效,全面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进村、快递服务入户”双向运输服务进一步打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不断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由示范引领向全面达标转变。全省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3个、示范县62个,其中国家级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2个、示范县15个。同时,积极参与交通运输部“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宝鸡市陈仓区九龙山旅游公路入选2022年“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连续两年组织开展陕西省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活动,为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以农村公路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以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为重点,将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主要产业园区和特色村镇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柞水木耳、平利茶叶、洛川苹果、富平柿饼、大荔冬枣、陕北杂粮等乡村产业不断壮大,推动交通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鼓励市、县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公路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模式,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领域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优先吸纳当地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就业。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