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与长安,绝对是国人心中非同一般的存在。无论是求学时背到滚瓜烂熟的那些唐诗,亦或是每到寒暑假就滚动播放的《西游记》,都让我们对那个朝代感到熟悉。可受制于课本上为数不多的插画,加上西天取经途中那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影响,又让我们对那个时期感到分外陌生。幸而,有了《长安三万里》。它以动画的形式,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这些耳熟能详,却又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历史人物,通过大荧幕鲜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趁着电影正在热映,带着孩子走进影院,跟随着这些诗人的脚步,一同体验长安的繁华与扬州的旖旎,共赏多变的柘枝舞与激荡的边塞鼓,感受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唐与长安。高适和李白,一个是家道中落的将门之后,一个是放荡不羁的商贾子弟。初次相遇的二人,均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渴望以自身之材投效报国建功立业。然而,旧门阀的资源垄断、社会上的门第之见,以及朝政内部的日益衰败,令不论是有着御敌冲杀高家枪法的高适,还是天纵奇才且自命不凡的李白,都遭遇了怀才不遇的困窘与挣扎。在不断的碰壁中,选择归隐梁园的高适,最终在年近五十之际,入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僚,驻守潼关,其后受命讨伐安史叛军,平定永王谋反,战功赫赫的他,终于在乱世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大器晚成,封渤海县侯。反观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的他,偏偏受制于商贾之家的出身,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入赘”豪门,以改变自身的阶级身份,在得到举荐后日日饮酒狂欢,遭遇挫折后他又开始追寻得道成仙,最终急中出错,进入永王麾下,背上了杀头之罪。整部电影的高潮,当属李白醉酒后吟诵“将进酒”的片段。在李白的吟唱之下,众人进入绚丽的想象世界,乘仙鹤凌空而起,飞越千刃瀑布,入天上宫阙,邀仙人举杯。时而水波漫漫,人在潮中;时而流光熠熠,鲸跃半空……待到结尾处的“与尔同消万古愁”时,所有眼花缭乱的画面又回到现实,随着双鬓斑白已显老态的李白悲凉地复诵出那句“万古愁……”梦幻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既视感跃然而出。大唐,是盛产诗歌的朝代;《长安三万里》,是诗歌堆砌的电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惆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无奈……影片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心挑选的这些诗歌,既巧妙将整个故事的情节推进做了重要支撑,又恰如其分的唤起大家对那个时期文化的记忆。借由这些诗歌,我们穿越时空,让教科书上那些枯燥拗口的文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让书本上那些历史人物的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打发无聊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跨越漫长的历史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从高适到李白再到杜甫,究其一生,都在为了功名,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能在长安有一席之地而努力。为了能够求得功名,这些出身“低下”又身怀抱负的才子诗人们,想尽办法求推荐,甚至不惜自降身段、阿谀奉承,只为能谋得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终于,他们成功了,得以青史留名,不过不是因为功名,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高适”?天资平庸,无过人之处,也曾努力拼搏但收效甚微,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眼红“李白”这种天才,只需轻拂衣袖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毫不费力就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存在。每思至此,也只能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往事越千年,李白杜甫口中的那座长安城,早已不复存在。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依旧会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长安”。 (作者供职于澄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